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北师大开“文学创作”专业 作家导师多为学院派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04日09:05 来源:成都商报

  北师大“文学创作”

  专业作家导师

  组长莫言

  由于历史原因,基本靠自学成才。

  代表作:《红高粱》《檀香刑》等;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导师李敬泽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颜色的名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

  导师格非

  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后获博士学位。

  代表作:格非的短篇小说富于情趣,如《初恋》等。

  导师严歌苓

  获得文学写作MFA学位

  代表作:《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梅兰芳》《铁梨花》《小姨多鹤》等。

  导师李洱

  198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

  代表作:长篇小说《花腔》被认为是2001———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导师欧阳江河

  高中毕业之后当知青,后入伍,后到了美国。

  代表作:《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等。

  导师邱华栋

  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挑灯看剑》收录的是他阅读外国文学中译本后的一些书评和读后感。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莫言将担任导师组组长。此次文学创作方向的学生将共同接受校内及作家导师的精心指导,学院也根据创作专业的学科特殊性进行了创新的课程设置与管理。

  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

  “文学创作”专业培养模式有何特殊?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培养方式

  校内导师+作家导师

  今年9月,北师大“文学创作”专业,迎来了第一届的10名学生。

  他们中,有本科学文学的,也有一些来自计算机、法律、医学等专业;有的是直接保研,有的已经工作,却都一直坚持写作;他们聚到这里的共同目的,是圆一个作家梦。

  文学创作,是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继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后开设的第三个专业方向。它按照当代文学学术型硕士的标准招考和培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创作相关的课程。

  这个全新的专业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校内导师加一位作家导师。第一批作家导师共有6位,包括李敬泽、格非、严歌苓、李洱、欧阳江河与邱华栋,每位带1—2名学生。“学校事先了解了我们的创作兴趣,比如我更偏向于编剧,有人喜欢写诗,还有人喜欢科幻文学……然后根据兴趣把我们分配给合适的作家导师。”“文学创作”专业的班长郭茜对这种指导方式挺满意。

  课程设置

  学术课程+写作训练

  据了解,他们的课业负担并不轻松。“学术型方向的研究生要上的课,我们都要上,此外还比他们多了两门课、6个学分。”郭茜介绍,多出的两门课,一门是文学创作理论,由知名作家轮流“现身说法”;另一门是文学写作实践,由校内老师主讲。

  “前半学期的写作实践课主要练习写小说。学生任选主题,每周写800字,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课后各自续写,下次课再讨论……”文学院教授张柠表示,如今每个学生都已经写了四五千字,他打算,在自己的最后一次课上,把《青年文学》杂志的主编请过来点评指导,并择优发表。

  第一学期的6门课中,只有两门与写作有关,而这个比例将会持续整个研究生阶段。“有2/3的课程都与当代文学专业一样。”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介绍。

  看似“本末倒置”的课程设置,引起一些学生的不理解。但在校方看来,这些学术性课程是必要的。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作家,和学术型硕士上一样的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另一方面,这些课程能够加深学生的学养和底蕴,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我们要培养的是作家,不是写手。而作家一定要有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不能是纯技术化的写作。”张清华认为,在从写手升级为作家的必要条件中,学术素养是很重要的一项。

  特殊之处

  高调喊出要培养作家

  事实上,大学开设写作专业,早已不是新鲜事。2010年,复旦大学就开设了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也均已设立同类专业。与之相比,北师大的“文学创作”专业,又有什么特殊之处?

  从专业名称的区别上,可以一窥究竟。

  “创意写作”由英文Creative Writing翻译而来,是“艺术型硕士”(简称MFA)的一种。它于上世纪30年代发源于美国,更多被翻译为“创意写作工坊”。如今,这一专业在国外已有成熟的教学模式。

  由“工坊”二字就不难看出,“创意写作”并不等于“文学创作”。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曾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北大也同样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比如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创意等人才。

  而北师大想要培养的,却是传统、严肃、偏向于纯文学的创作才能。北师大研究生院的网站上,明确写着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最终成长为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作家”;在考核方式上,“要求学生在读期间能够创作和发表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学位论文须选择与文学创作研究有关的论题。”

  首批招生

  10名学生 毕业后拿文学硕士学位

  目标的不同,带来了课程设置、招生门槛及规模等一系列的差异。“复旦、北大的创意写作专业招生人数比较多,考试是单独出题;而我们今年只招了10个人,明年也许还会减少,入选学生需要先考上文学院的学术型硕士,面试时还有作家参与考查其创作才能。”张柠介绍。此外,两者毕业时拿的学位也不相同,前者为艺术硕士学位,后者是文学硕士学位。

  北师大借鉴了艺术型硕士的授课方式,但也有所调整。“经过那么多年应试教育,中国学生的思维难免有些僵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除这种枷锁,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打破语言使用的障碍。”正如他在作家导师的聘任仪式上所说的,“与其说是教写作技巧,不如说是让他们找回心中的自由和天性。”

  作家是怎样炼成的?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固定的“配方”。不过,有几样“材料”几乎所有“配方”里都有:天赋、勤奋的练习、丰富的人生阅历……

  乍一看,这几样东西,象牙塔里都不能提供。大学能提供的是知识,是写作技巧。但技巧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作家是无法靠知识累积养成的,也是不能靠工业化模式生产的,这已经成为共识。

  那么,大学能为作家的成长提供什么?

  “我觉得特别好的是,这个专业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氛围,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郭茜说,以前喜欢写作的学生可能只能独自默默创作,缺少交流讨论,也缺少展现的平台。

  在张柠看来,知识其实也不可或缺。“从古代至民国,凡大作家,几乎都是有着深厚知识底蕴的学者,完全靠天赋而成为伟大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而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正是获取知识和学养最便捷的方式。

  张清华表示,即使不以培养作家为目标,创作专业的开设也是必要的,“大学的文学专业,只讲知识不培养写作能力,这本身就不合理!我认为有条件的大学都应该补上这一块的缺失。”

  作家能靠大学培养出来吗?不同的人,恐怕仍然有着不同的判断。

  “美国的创意写作专业开了几十年,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争出结果。”张清华对此并不在意,“作家虽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也是可以被发现的。作家的成长建立在自我发现、他人发现以及不断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张清华说,“我们要做好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当然不敢说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张柠说。 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王安忆现身说法:

  如果能完整地接受高等教育

  写作状况会比现在更好

  “我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好好读过书。”教授王安忆一直对没上过大学耿耿于怀。

  早在2007年,复旦的“文学写作硕士”对外招生3名。王安忆、梁永安、王宏图、龚静、李祥年五位有创作背景的教师成为该硕士点的导师。中国的大学又多了一个新学科。“复旦培养作家”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对自己招收的“文学写作硕士”,王安忆有个雷打不动的坚持:必须通过国家统考。报考者多达500人,有实力的作家通不过国家统考;通得过的不是缺乏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就是对中国文学史不了解。

  王安忆最终选择了放弃。直到第二年,才从复旦大学本科保送的研究生里,挑选了莆跃辉。莆跃辉写了不少小说,已经在《山花》上发表过作品。在莆跃辉之后,叶兆言的女儿叶子来了复旦,和青年作家陶磊,师从王安忆。

  目前,王安忆是复旦“创意写作MFA”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记者:当时你已经当了上海作协主席,为什么还要来复旦工作?

  王安忆:我很向往大学这个环境。上海作协有个传统,主席是挂名的,也不强调行政化,最早是巴金先生,后来徐中玉是华师大的教授,也是高校的。我以前没想过进高校,我有个极大的障碍,我没大学文凭。2003年,有次华东师大的陈子善教授说自己也没文凭,破格进高校评到了教授。后来陈思和说,你要到上海高校一定要进最好,那就复旦了。费了很大的周折,作为杰出人才引进,我很幸运。

  记者:很多人说你根本不需要进复旦。

  王安忆:这是很大的误解。大学不一定能培养出作家,那是肯定的,但是一个作家如果能得到高等教育的话,一定是好事情。我虽然没有正式地进过高校,可是我在《儿童时代》的时候,上了很多旁听补习班。我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完成自己的教育。当年我们这帮作家,读过大学的人大概只有一半吧。1980年代,上海评论家程德培、吴亮很出跳,然后是蔡翔,都是工人出身。今天的评论家,更多集中在大学里。后来,蔡翔到了上海大学做中文系教授。现在苏童、叶兆言、韩东、毕飞宇,越来越多的作家都是学院毕业的。这和社会发展、教育的完善有关系。现在你很难想象一个作家不是大学毕业的。

  记者:很多人把你当例子,认为大学并不能培养出最好的作家。

  王安忆:那他们就说错了。如果我有可能读大学,我的知识积累,肯定比现在更加完善。我和阎连科、莫言这些作家有些区别。他们是那种生活准备特别丰厚的人,他们在农村,农村真是个大课堂,他们整个生活的积累,比我厚得多了。我在城市里面长大,生活非常简单,虽然去插队落户,也不过两年而已,整个社会的经验是很不富足。对于我来讲,要持续性地写作,还需要很多理性的准备。

  记者:你负责的“写作实践”这门课,平时怎么上课?

  王安忆:经常是每人开一个故事的头,我会和每个学生讨论,这个开头合理不合理,能不能发展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要靠实践来检验,有的头开得不错,可是它发展不下去。每个环节都会和他们进行讨论,不断对他们的故事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故事完成。

  记者:为什么强调培养学院派作家?

  王安忆:如果你是像莫言,或者像我本人这样子,完全靠自己努力,靠天分这么写,当然好。如果是天才,他不要上学,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作家。既然你读了那么多书,经过这么艰苦的考试到我这来,我当然需要你知识准备多一点。

  记者:作家能培养吗?创意写作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王安忆:文学确实需要天赋,天赋不能教;另一部分由生活经验来决定。但文学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教,这就是技术。我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垃圾语言。对MFA的学生,我个人很看重的一门课是经典阅读。我们都是从阅读当中得到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的。

  据《南方周末》

  王安忆一直觉得,如果能完整地接受高等教育,她的写作状况会比现在更好。招收文学写作硕士生后,她带的三个弟子,一个去了公司,一个去了时尚杂志,一个读了博士。“他们不再从事文学这一行,我能够理解,但也有点遗憾。”王安忆说。

  王安忆,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赞成声

  作家在大学的作用,

  是跟学生的思想交流

  □李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

  1980年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确实听到过华东师范大学不培养作家这个说法。但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在致新生欢迎词的时候,讲的例子全部是他跟作家的交往。这是比较矛盾的。他讲自己是老舍先生的学生以及跟老舍的交往,后来又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培养出的一些作家。后来在历次活动中,他们总是请一些作家去参加。这就在无形当中使得学生对文学创作保持了一种浓厚兴趣。这个学校的中文系后来还是出了不少作家,比如格非等。

  我觉得作家在大学的作用,还是跟学生的思想交流,以及就这些作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跟老师交流的例子,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格非在学校有一间单独的寝室324房间———一个著名的房间。在那个房间里面,很多作家经常出现。余华、苏童也经常去。

  当时我看到他们的手稿,包括作家马原一些小说的手稿。我记得非常清楚,当余华拿着《活着》手稿给人看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部作品太差了。再如苏童的《妻妾成群》,怎么判断这部作品,编辑也好,批评家也好,作者也好,同行之间的评价,都千差万别。马原说《妻妾成群》反映了这代作家的写实功力,表明他们也可以写传统小说,因为它写出了所有男人的梦想。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颂莲,为什么要跳井,有没有隐喻,当时都有很多争论。这些争论的过程没有人去讲。我相信这种争论,无论是对余华本人,还是对苏童本人,包括对马原,我觉得对他们的写作都是有益的。据《中国教育报》

  网友声音

  作为一个中文系科班生,我觉得确实有些写作技巧是需要传授与训练的,有些文学思想也需要系统教授。

  反对声

  低学历甚至无学历文豪

  大有人在

  □马承钧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并无大学文凭,却跻身大作家之列,还受聘伦敦大学和齐鲁大学教授;赵树理初中文化程度,却是中国乡土作家之鼻祖。当代文坛大腕王蒙,坦言“真正学历只念到高中一年级”;自称“行伍”出身、没正经念过书、13岁便独自“讨生活”的沈从文,也靠自学成就一代大家。河南作家二月河是高中学历;拥有亿万读者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美国名作家马克·吐温,当过报童、学徒和水手,就是没上过学;俄国大文豪高尔基11岁开始当苦力,他说自己读的是“社会大学”;写过《羊脂球》《俊友》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也是低学历;以《老人与海》一书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中学毕业便踏上社会……

  我无意嘲弄高学历,只想说文学不同于理工、医学等其他学科,不啻需要理解课文和刻苦钻研,更需要独特的悟性和潜质—————即别具一格的个性、感性与灵性,靠死读书只能培养学究式的书呆子,绝难造就真正的作家。犹如绘画与音乐需要特殊的艺术气质一样,写作是个人情感、才智和自由思维在特定时空下迸发的结晶,正所谓“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没有“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功力,即使拿个文学博士学位,怕也难圆作家梦!想靠“文学写作最高学位授予点”培养出“硕士型作家”,实在有点悬! 据《工人日报》

  网友声音

  可以才怪,百花齐放,流派属于自然流露,刻意雕塑只是“模具”作家。教育现状,作家苗子在学校里基本都会被扼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