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吴岩:克拉克式的静默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14日07: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 岩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阿瑟·查尔斯·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英文版  《深海牧场》英文版  《与拉玛相会》英文版  《童年的终结》英文版《2001:太空漫游》英文版   《深海牧场》英文版  《与拉玛相会》英文版  《童年的终结》英文版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美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跟他的英国好友兼同行阿瑟·克拉克在纽约出租车上订立过攻守同盟,内容是克拉克必须在任何地方都赞扬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要四处赞扬克拉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研究两位作家的豪迈和自信。但我看到的却是两位作家对荣誉头衔的分配。例如,即便阿西莫夫在科幻领域中名声卓著,但在克拉克面前,他还是要取科普作家的名衔而把科幻名家的桂冠让给对方。

  克拉克的小说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西部萨默塞特郡的海滨小城镇迈因赫德。克拉克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曾在英国皇家军队服役。克拉克将 自己的童年描述成一段“奇异”的日子。这里的“奇异”,是一个美国科幻杂志的名字。 正是在那些杂志上,他获得了童年的快乐。

  克拉克的早期科幻小说基本上是短期未来的小预测和技术说明书。他对科学的热情太足,对“近未来”会发生些什么有很多话要说。他的文字是否影响了 随后20年的太空科学技术发展,是可以讨论的。但至少,他于1945年在《无线电世界》杂志发表的《宇宙空间的中继》,第一次计算了卫星通讯的轨道和波 长。一个预言家从此诞生。

  对“近未来”推测的不满足,导致了克拉克开始撰写“远未来”的科幻作品。他的小说《童年的终结》(1953)被认为是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中 的场面看起来跟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外星人来袭没有两样。巨大的飞船覆盖了半个天空。跟好莱坞不同的是,这些外星人既不下来打打杀杀,也不偷取地球上的宝贵 资源。它就那么静默地悬浮着。年复一年,等着人类自己洗心革面,抛弃童稚的行为方式。人类的童年于是在这种静默里终结。

  《城市与群星》(1956)是克拉克另一部早期成功的作品。这一次,静默来自于城市的隔绝。克拉克在小说中一直存在一种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 不相同的科幻思维,有点像跨界的类比,也像某种比喻。城市跟群星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标题跟情节可能完全不同,但却构成某种张力。

  克拉克的跨界类比,常常是他科幻构思成功的关键。这一点从他的小说《深海牧场》(1957)和《月海沉船》(1961)中能清晰地观察出来。 《深海牧场》写的是一个从太空回归地球并主管人类牧鲸业的官僚,受到爱护生命反对杀戮的佛教领袖的说服,最终改变了人类杀害鲸鱼获取食物的生活方式,转而 仅仅食用鲸的奶来增加蛋白质。把地面牧场跟海洋中鱼类的养殖相互类比,使小说平添了一种壮丽。《月海沉船》是一部以月球表面的沙土作为海洋进行月面航海且 发展起了独特旅游业的未来风景画。寂静的月球表面徜徉着几艘奇怪的沙船的神秘想象,随着外星旅游的逐步深入而引发出人类的更多遐想。但是,突然,流体开始 下陷。一场月球跟地球联手拯救沙船的危机攻关随之展开。把月球尘土看成一种跟海水具有类似流体性质的想法,使这部科幻小说成为科幻史上以巧妙构思著称的杰 出作品。

  谈到跨界,我们不能忽视克拉克60年代末期给自己的电影小说《2001:太空漫游》(1969)所写的序言:“今天活着的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 30个鬼魂……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字,因为在我们这一部分的宇宙——银河系里恰好约有一千亿颗恒星……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在天空中可以为每一个人,连第一 个猿人都包括在内,找到一个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大的天堂——或者说是地狱……”

  雄浑感、壮丽感、神圣感、时间空间的连续感、人与自然之间的奇妙对应感,都被这句短短的话语展现出来。

  为什么阿西莫夫要把科幻大师的桂冠让位给克拉克,是他预先看到了克拉克不但会是一个重要的科幻作家,还会是一个科幻电影的革新家吗?是他预感到未来会有一部称为《2001:太空漫游》的重要影片吗?

  《2001:太空漫游》的成功,是编剧克拉克和导演库布里克完美合作的结果。而这种合作的基础,是将克拉克式形而上学和库布里克式形而上学进行 完美结合。当科学的理性和克拉克式静默遇到宇宙的非理性和完美时空透视的时候,本来属于B级影片的科幻类型必定被升华到A级影片的区域。在缓慢的节奏中, 精雕细刻的时空历史在人类和外太空神秘存在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展开。人类成长了。从300万年前的蒙昧时代到21世纪的太空和电脑时代,人类通过智慧的导航 逐渐拓展自己的空间,通过电脑、飞船、合成食物、远距离通讯设备,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并踏上其他星球。但是,这种智慧的起源在哪里?航程的尽头又是 什么?当克拉克式的静默和库布里克式的静默被重叠在一起时,那种静默便迸发出史诗般的力量。

  《2001:太空漫游》使克拉克走出科幻作家的小圈子,成为最有知识的电影编剧,更成为了大众敬仰的文化名人。即便如此,他的兴趣仍然在创作科幻小说上。

  《与拉玛相会》(1972)的主题是一个漫无目的却目的性极强的外星球物体闯入了太阳系,人类对这个长达50里的巨型圆筒采用了现代科技加上大 航海时代的探测方法,但最终却无从得出结论。外星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与《2001:太空漫游》中巨大石板的行为一样,静默加上有目的的行动,构成了小 说的主旨。

  《天堂的喷泉》(1979)的主题是人类借助当代纳米技术、材料技术和工程科学的新进展设计了从地面表面通向人造卫星的天梯。当总工程师最终乘 坐传输器离开喧嚣的地球到达他所设计的寂静的天梯顶端并看到宇宙美景时不幸被心肌梗塞夺取了生命。这一设计非常精巧。静默的死既是对宇宙博大的肯定,也是 对人类自强不息的肯定。

  克拉克科幻生涯的后期,主要是对早期作品进行续写。这一工作虽然也引发了巨大关注,但人们普遍感到,续集中原有的那种克拉克式形而上学正在变 弱,而迎合市场的人物关系正在增加。对这一转变,极有可能来自克拉克的思想转变,也有可能是出版社和创作助手的作用使然。即便如此,克拉克的名声继续在扩 大。他不但通过自己进行了概念设计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通讯卫星从斯里兰卡向好莱坞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致辞,还收到了英国女王的爵士封号。克拉克死于2008 年4月19日,享年91岁。

  克拉克的思想

  在许多人眼中,科幻文学是一种热热闹闹、在宇宙太空打打杀杀的文学。用这个看法观察许多作品可能是对的,但在克拉克这里却是错的。从童年开始, 克拉克就更加喜欢那些具有哲学气味的静默思考。克拉克后来回忆说,童年时代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奥拉夫·斯坦普雷顿(Olaf Stapledon),最喜欢他的作品是《最初和最后的人》。恰恰是这位作家喜欢做长时段的历史性透视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形而上学思考的特点给了克拉克莫大 的影响。静默来源于哲思,这一点在克拉克的创作中具有清晰的展现。

  克拉克式静默的第二个思想根源,是东方神秘主义。克拉克早年就对非西方的文化形式有着重要的感受。此后,他长期居住斯里兰卡。在东方国度的生活 给了他更多直观的接触,这也使他的作品经常带上印度教或佛教色彩。而印度教的冥想和佛教的静修方式,也给克拉克式静默提供了基础。

  克拉克式静默的第三个思想根源来源于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伯慈·哈夫斯特(1977)指出,克拉克的小说是采用马赛克方块拼图模式去展现神秘性 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种马赛克世界观必定包含着宇宙的无边界性和多可能性。而面对无边界与多可能,静默比喧嚣更加谦虚和有道德。

  克拉克与中国

  以往人们都完全同意,克拉克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但事实上我认为,克拉克的世界主义是有偏向的。在他的东西方划分内部存在着层 次和等级。至少在冷战前期和中期,他特别主张美国、苏联的缓和,对诸如曾经做过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等国比较亲善,但对第三世界的中国却明显关注不够。

  但到冷战后期,克拉克对中国的关注是逐年递增的。这一点在他的小说部《2001:太空漫游》的几个续集中就突出地展现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是,在1968年原始的《2001:太空漫游》中,中国只出现了小小的几句话。大致是在讨论月球上发现隐秘存在的时候,主人公提到这是不是中国人在搞鬼。 而到了《2010:第二次漫游》和《2061:第三次漫游》中,中国情节大大增加。还有像“钱学森号太空船”这样的整章的故事标题。虽然小说中的“钱学森 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建构,故事也落入了中国社会压制科学家工作和给科学发展造成阻碍的俗套之中,但中国的飞船船员不畏艰险所留下的探测结果和在危险 时向全世界发出的警告,为后人的继续前进给出了充足的信息。因此,从系列小说里中国形象出现的数量质量的变化上看,作者正在逐渐修正早期对中国的看法。

  一旦我们阅读更多辅助材料,就可以发现克拉克对中国所抱的那种友好情怀。他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关注航天和通讯技术在中国的进步。70年代末期 到80年代初期,笔者跟克拉克有过多次通信。在通信中他不但给笔者介绍了中国通讯技术人员怎样青睐他所创设的通讯卫星技术的研究成果,还给笔者寄来了他自 己通过通讯卫星接收器收到的中国武侠电影电视广播的照片。克拉克其实特别关心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两次到中国访问。每一次都低调地将自 己置于宇航大会的学术范畴之内,集中力量跟同行交流。例如,他曾经热烈地希望见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泰斗钱学森教授。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对钱学森的事迹了如指 掌。在他的小说序言中还给钱学森的学术水平很高的赞扬。由于无法跟年迈且身体不便的钱老见面,克拉克在京期间曾经托人向钱老赠书。而钱学森也派自己秘书给 克拉克回赠了作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一些国外学者也开始关心克拉克小说中“中国形象”的研究。例如,在去年日本科幻大会上一位日本著名 的科幻研究者就曾经对我说,如果深入思考《2001:太空漫游》的整个故事,思考那种外星文明对地球上人类的影响力之后再来看那句对中国人搞鬼的怀疑,你 就不得不佩服克拉克把中国抬到了多高的地位。

  这位学者提出的这个独特的文本解读方式令我耳目一新。至少,在众多的克拉克小说文本之中,在一个个令人熟悉的克拉克式静默之下,还有更多思想的 真相等待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探索和揭示。克拉克的去世不会使静谧的太空漫游终结,恰恰相反,在他的作品的内部和外部,人类思想的漫游将永无止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