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科幻作家郑军:身体的颂歌——《人形武器》主题浅介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20日09: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郑军

  《人形武器》以这样一个情节开场:记者到某高中去采访应届高考理科状元。他们没看过这个人的照片,估计他会很象《生活大爆炸》里面那几个宅男。记者在校园里遇到一个跑酷高手,后者答应带他们去找采访对象,索要一百块带路费。记者递过钱,这个跑酷高手才实言相告——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

  这个细小的情节框定了小说主题——人必须牺牲其他素质,才能保证智力上的优越吗?小说用一个智商超群,武功绝顶的主人公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人当然稀少,但肯定存在。比如小说里提到的林书豪,这个美联篮准一流选手毕业于哈佛大学,尖子生云集的地方。小说中没提到的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入选国家足球队,并在参加远东运动会时打入一球。钱伟长百米跨栏十三秒多,虽然不及今天的刘翔,也是当年的专业水平。

  尽管有这样全面发展的高手,普通中国人对科学家的印象却一直受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传主陈景润智商很高,情商很差,为人处事十分生硬,成名后才找到女朋友。他的动作能力更是差到可以用“笨拙”形容。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写过《地质之光》,传主李四光民国时代就从政,共和国时代当过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有相当的社交和管理能力。但陈景润给普通人留下的印象总是超过李四光,仿佛一定要这样傻瓜乎乎的才算科学家。

  人类因为什么而不同于动物?有人认为是人类能够使用工具,有人认为人类是能够使用语言文字并进行思考。由于一直是文人才关注这个问题,文人的主要工作又是著书立说,结果后一种观点占了上风。动脑高于动手,认识世界高于改造世界,思维高于感知觉,成了知识群体的普遍观念。

  心理学界把这种观念叫“离身认知”,即认为认知和身体无关,或者只与大脑这个器官有关,其它身体机能都不重要。与它相对的概念叫“具身认知”——意识要靠整个身体在环境中的行动来完成。如果我们是一条蛇或者一只鸟,我们对世界会有另外的意识。“离身认知”并不存在,只是一类错误概念而已。

  科幻是一种知识阶层的读物,所以“离身认知”这种错误观念早早就渗透到科幻中来。前苏联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就是第一部体现“离身认知”的作品。后来,科幻作家写过不少保存人头的故事,或者把人的意识输入计算机,输入网络世界。这些故事的核心理念都是认为意识与身体无关,只是暂时寄居在此。一个人的意识离开身体,他还是原来的他。

  作为小说,《人形武器》没法讨论这些复杂的学术概念,但它把身体能力放到首位来表现。重新歌颂我们的身体,歌颂人类的行动。《人形武器》反复强调,读书不能形成动作能力,看一本拳谱就学会一种武功,那是武侠小说的想象。动作的奥秘保存在身体里,只能由靠一个人的动作传给另一个人。

  小说题材是武术,其实也是行动能力的缩影。人不能靠读拳谱学功夫,当然也不能靠读书来学习工作、管理、社交和爱,所有这些都要在实践中养成。甚至,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也与主题高度相关。他们都是行动家,遇到问题没时间感慨和议论。他们不停地谋划、行动,再谋划,再行动,直到最后成功。

  尽管是一部科幻小说,但这样的主题,这样的人物性格,也与武侠这种文学类型高于契合。武侠是高度行动化的类型文学,你在这种小说里读不到坐而论道,看不到多愁善感,武侠小说里从来都是行动重于思考,身体重于大脑。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形武器》既是典型的科幻,也是典型的武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