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
从女性视角讲述战争的残酷
——严歌苓畅谈电视剧版《金陵十三钗》
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剧照。
本报记者 陈薇
改编自严歌苓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张嘉译、宋佳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将于12月1日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 剧场。该剧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强大的制作班底和厚重的历史题材,使得该剧还未开播 便吸引了众人关注。
作为电影版编剧和原著作者,著名华人作家严歌苓此次依然亲自“主刀”电视剧本改编。11月27日上午,严歌苓做客“湖南卫视平面媒体采访微信群”,回应了媒体对于电视剧版《金陵十三钗》关注的问题。
“剧版‘十三钗’更接近原著”
严歌苓透露,相比电影版《金陵十三钗》,原著此次以电视连续剧表现,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人物故事上也有一些改编。比如电影中的外国假神父约翰改 回到小说中的中国伪神父法比,玉墨也没有凋零,而是作为战后幸存者参与了大屠杀清算,而女学生书娟也比电影版更阴郁,并且增加了她和父亲的亲情故事。
“电影的长度和篇幅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完全把南京大屠杀七个星期前前后后的故事全部反映出来。我想尽量表达一个完整的前史与后史,希望能将手头上掌握的历史资料全部写进去。对于一些‘原著党’来说,电视剧的改编可能更接近小说的描述。这是我最愉悦的一次作品呈现。”
严歌苓认为,一个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写,不必拘泥于讲故事的方式或形式,只要它足够好听、好看、有启发意义就可以了。谈及《四十九日·祭》的 作品风格,她坦言,该剧既没有套用以往抗战剧的残酷搏杀,也没有重复电影版“十三钗”的苦难叙事,而是秉持严肃的历史观,拒绝市场绑架,对历史及人性做出 了更深层次地解读与呈现。
“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创作剧本,只要是自己的文字,我都会有种偏执,保持着内心的小清高,娱乐化、商业化根本改变不了我。”
“重写《四十九日·祭》有意外收获”
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本,有许多内容都需要重新写。严歌苓表示,在创作这部电视剧之前,她很幸运地得到了好几本史书。
“一本来自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南京大屠杀时期,他是国民党卫生部的一个军官。原本他打算带着伤兵队伍撤离南京,但最后来不及了,只能躲在安全 区。当时,他写了一本日记,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如实记录了下来。这个是我无意间得到的宝贵历史资料。还有就是当时安全区的国际委员,他写了自己在中国 50年的经历,其中有很厚的一章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里面包含了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所见所闻、与同事的谈话等等。看完这些史料后,我又重新添加了很多细节 在剧本中。比如,我把后人对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怎么追寻、怎么缅怀,特别是如何看待剧中几位妓女的态度也放了进去。”
严歌苓认为,文学与影视剧本的创作是独立存在的两种事物。它们创作的理念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文本的结构不同,对运用文字的要求也不相同。 “所以,《四十九日·祭》虽然沿用了小说里面的人物、关系、线索等,但作为电视剧来说,它需要把小说当中暗场处理的东西全部变成明场,使它更具戏剧化。”
“我成不了下一个张爱玲”
女性视角一直是严歌苓作品的一大特色,严歌苓也承认自己挺擅长这种写法:用个人史和国家大历史交融起来写女性人物。
“《四十九日·祭》也是遵从了原著的叙事角度,以一个小姑娘的角度来讲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美丑。而且,女性是战争当中最柔弱的生命,她不仅 忍受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欺负,她的肉体还要变成牺牲品,放在了战争的祭坛上。我觉得,这是所有女性在战争中感到最恐怖的事情。可以说,女性是战争的 终极牺牲者,又是战争的第一抚恤者,在没水没粮的绝境中,她能为我们的士兵带来一丝温情。”严歌苓说。
同样喜欢以上海、南京的故事为题材,又都擅长用女性视角来写作,难免有人将严歌苓与张爱玲来作比较。当问及“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张爱玲”时, 严歌苓说:“张爱玲只会有一个,我成不了下一个张爱玲。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以后我还会写上海,那也还是我的上海,而不是张爱玲的。张爱玲之所以独一 无二,就是因为她把上海写成她的了,如同福克纳把他的小镇写成了福克纳的,马尔克斯把他的小城写成了马尔克斯的。我怎么可能和张爱玲像呢?我的经历是前半 生戎马,后半生寄居海外各国,大家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