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至7月,这4个月的时间我是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度过的。这是我师范学校毕业11年之后又一次过上了校园般的集体生活。坐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常常有恍如做梦的感觉,感觉自己还在西海固,还在某一片田地里劳作,或者在某一个会场里做着和文学完全无关却和生计紧密相连的工作。从西海固到北京的鲁院,不管是从路途上还是文学意义上,这一段距离都是遥远的。但是很幸运,我来到了这里。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感染着我,无论何时何地,我想到自己曾经跟很多同学们拿着饭卡穿梭教室,朝夕相处的时光,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感。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大家在一起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生活纯粹得如同孩子。这份经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都市中如此珍贵。
鲁院为大家设置的每一堂课都非常精彩、丰富多样,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方面,还涉及到人类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等,这些课程让我们观察世界的视野更开阔,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我从前的创作几乎是散漫而没有计划的,完全是凭借着一股热情在写,写到哪里算哪里,就是个人生活生命经验的书写。在学习了这些课程后,我原有的认识和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更愿意关注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在我心里,更多了一份悲悯情怀,多了一份为民族的历史未来反思、思考的沉重责任感。在鲁院,我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的技术、技巧,更多的是对写作的态度和对写作的认识。回头总结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深深影响我日后的文学创作。我是个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文学底子太过薄弱。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每一天都可以吸取很多养分,比起学生时代填鸭式的教学,这次的学习充满着快乐。
学习之余我跟着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看演出、参观鲁迅、曹雪芹等名人的故居,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感受到了北京的博大和包容。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外国名著,感触颇多,也算是稍微弥补了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亏欠。我利用这宝贵的清闲时光抓紧修改了长篇《马兰花开》并且交付出版社出版。我还写出了《四儿妹子》等中短篇小说。
在鲁院,我学到的不仅是文学知识,更多的是文学之外的收获,对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对人生深度的重新考虑,对文学的最远距离和最近距离的重新感悟。离开鲁院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在班级相册中写下了这样简短而发自内心的留言:“我会怀念,这里给予我的沉静与思考。”的确,我将永远怀念这段真实成长的岁月。在以后的写作道路中,我会一边努力,一边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