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牛”面向大众,搞起了互联网科普。
《赛先生》,一个去年7月才诞生的微信公号,以每月一万 多的“涨粉”速度,迅速走红。与众多主打“鸡汤”“段子”“吃喝玩乐”的公号不同,《赛先生》聚焦科学、专注科普,创始人是饶毅、鲁白、谢宇3位学者。创 办不足一年,粉丝逾8万,对于《赛先生》的走红,科学家也始料未及。
科学家为什么要做科普,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很潮的方式?《赛先生》创办人之一、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社会学家谢宇日前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谈谈科学,聊聊科普。
科普不能只传播成果,好的科普要改变人的观念
做科普,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科普首先得把前沿新知介绍给公众。跟没做过科学研究的人相比,科学家对于科普内容的重要性和前沿性,有更深刻的理 解。可能是因为科学家做科普的缘故,《赛先生》受到了不少关注,但其实这不是新鲜事。在美国,很多科普工作都是像饶毅这样的科学家在做的。
另外,科普不能只是传播科学成果,还应揭示其内在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发展过程。科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文明的精华是思维与思想。重大的科 学发现往往源于理念和思想的突破,所以好的科普能改变人的观念。当然,再好的内容,普及不开也不行。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及时传递信息,这一点,《赛先 生》做得挺好。
现在《赛先生》推送的内容都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有关,而且都是大众比较关心的科学问题,比如雾霾与环境污染、大数据、 个性化医疗等。文章的形式也很丰富,有故事、有评论、有采访、有演讲。这么多东西的背后,其实有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编辑团队,而我们3人主要负责选题把 关,我关注社会科学领域,饶毅和鲁白除了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范围更广。
为什么要做《赛先生》?
当前中国的科学发展 正面临有利的大环境——有钱、有人。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对科学发展有需求、有期望,也有财力支撑。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不错,培养了不少 优秀的研究生。但我最担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伴的,是学术氛围的浮躁。中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达到与经济大国、 文明社会相匹配的水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国家层面的体制改革,还必须改善当下的科学环境,这正是《赛先生》想做的。用科普与公众打交道,我认为是最好的 起点。
不轻信、不盲从,科学精神强调的是自由探讨
科学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在谈什么是科学前,我认为不得不提的,是当前对科学的两种错误认识。
一种是“泛科学”,一些政策、措施甚至抽象的想法都被当做“科学”,似乎只要可行的、看起来是对的就都是科学的。另一种则是将科学“全能化”,认为科学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而事实上有些社会文明,如艺术,就不是科学能概括和解释的。
我认为,科学是通过严谨的方法来探讨社会和自然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科学方法是实验的、逻辑的、计算的等能够被验证的方法。因此,科学的关键是方法。但科学的核心,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强调平等、自由的探讨。所有的科学命题在被验证前,都可能是错的。科学命题的来源应当自由开放,同时,任何人都公平地拥有质疑的权利。最终,科学是以事实、数据和逻辑来说话,其发出的,必须是理性的声音。
说起来,我和饶毅也是“不打不相识”。10年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饶毅认为“美国科学界在待遇上对华裔科学家不公”,理由是华人科学家人数众多, 但能位居美国学术权威团体领导职位的却很少。对此我持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这个结论。对于维护华裔科学家权利的饶毅来说,这涉及价 值选择问题,但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我而言,探讨歧视和不公是科学问题。不过这次争论,并没有影响我和饶毅对彼此所持科学精神的尊重。可以这么说,饶毅、鲁 白和我能一起做《赛先生》,正是基于对科学研究的共同体验和对科学精神的共同向往。
对于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去验证、去讨论,这正是 《赛先生》提倡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为什么在中国要强调科学?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想敢做、国际标准、分工合作, 更需要对人的尊重和对思想的尊重。因此,科学应当是一种被提倡的思维方式,同时,如鲁白所言,科学也可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足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 样,你可以不是球员、教练或裁判,不一定要到足球场,但你可以半夜起来看球,了解精彩的足球世界。
尊重个人的创造,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得鼓励挑战
中国正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确,我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我觉得,创新除了需要良好的经济和知识基础,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分工。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分工?搞基础研究的、搞应用的、做产品的,应当各司其职,才能共 同创造出创新的土壤。没有土壤,没有撒种、浇水,哪来的果实?只有把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我认为应当“为了科学而科学”。这首先意味着不应该为了当官、为了挣钱去搞科学。真正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他们搞科学都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纯粹向往,而不会 掺杂个人利益的色彩。这还意味着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价值。科学是纯粹的追求真理的活动。创新与实用价值是科学活动的结果,它们会在科学活动追求真 理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但它们不应该成为科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科学活动本身。过分地强调科学的目的性,却忽视科学研究的本质,忽略对创新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的培 育,只能说是目光短浅。
创新,需要大量的年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大学能不能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我接 触过国内不少优秀学生,他们纯粹因为兴趣而投身科学,同时基础扎实,见识广阔。可以说,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就创新而言,我们的年 轻人往往执行力强,创造力弱。对于科学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创新,还应当尊重个人的创造。世界上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大多数都是由个人主导的。凡事听上级、不敢挑战权威,不利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要提倡创新,首先就得鼓励、而不是打击挑战权威的行为。
年轻一代是可塑性最强的群体,我们希望他们能认同科学、投身科学。前阵子,我应邀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谈到一半时发现,在场的年轻人居然都是《赛先生》的读者。科学能揭示未知世界,其中有很多好玩的事,我们希望能通过《赛先生》,去吸引、影响更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