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见过贾大山老师,但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尤其通过采访和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纪实文学,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更有了一层理解。
读者为什么喜欢贾大山?习总书记为什么怀念贾大山?
因为他是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
习近平与他第一次见面,贾大山就直愣愣地来了一句:“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这句话,习近平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如果是一般的县委副书记,会马上反感。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定然不悦,从此肯定会疏远他。
但是,习近平没有。因为他理解文化人,能够容忍文化人的个性和特点。
几天后,正是习近平主动约见了他。
之后,他们不断地见面,谈话,交心,成了朋友。
但是,贾大山还是那么率性。在一次谈话中,他竟然开玩笑地问习近平:“你说,咱俩谁在全国影响大?”习近平说:“当然是你。出了正定县,谁认识我啊。不像你,走遍全国,都知道贾大山。”贾大山一听,哈哈大笑。
在这里,贾大山虽然有作为作家的自信,但更多的是文人的清高。
但,习近平仍然没有在意,反而对他更好了。两人每每聊天至深夜两三点钟,结束的时候常常互相叠罗汉、搭人梯,翻越县委大门。
在采访时,我还了解到一个细节:两人常常聊天到后半夜时,肚子饿了,习近平就拿出从北京带来的午餐肉。没有案板,就在稿纸的背面(稿纸正面有油墨),用水果刀切成一片片,然后用茶杯倒上茶,倒上酒,继续聊天。
两人聊些什么?
肯定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
贾大山由着自己的性格,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对县里的看法,特别是对正定县文化建设的看法,直言不讳地说出来。虽然可能不好听,但肯定很真诚。
后来,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说:“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大写的人。他们都是真诚的人。真诚面对真诚,就是真朋友!
正是有了这种真正的了解和理解,习近平才果断地、破例地推荐非党人士贾大山担任县文化局局长。
而贾大山,的确也是这样真诚的人。虽然他并不情愿从政为官,但他上任后,士为知己者死,全身心地投入。为了修建县里的大礼堂,即使离家只有 1000米,他也吃住在工地上。为了跑来维修文物的款项,他多次在省城和京城奔跑,即使生病了也不休息,带着中药罐,白天跑工作,晚上在宾馆里熬中药。
他把这种真诚也移植到了小说创作中,从而实现了艺术质量的大跨越。
客观地说,贾大山前期写的《取经》和《正气歌》《春暖花开的时候》等作品,虽然得了大奖,也引起了关注。但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生硬的感觉,艺术的纯粹度也欠缺一些。
但从《小果》开始,他变得更会写小说了。也就是说,他把自然和真诚,恰到好处地移植进了小说里,从而他的小说真情四溢,芳香弥漫。这从《花市》中可以明显看出,尤其到了《梦庄记事》系列中,这种气场更加浓郁。
所以,我们说,文以气为主,气以情为根,情以真为魂。心底有真情,笔下才能开鲜花。
心底如何才能有真情?
那就是要真正地扎下根去,走进真正的民间与基层,把感情与底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融洽起来。通过双脚,把大地的气场传输进心底。只有这样,才能生发真情,生发灵感。
贾大山,就是这么一个书写真情的作家。他不做作,不刻意,说的是百姓的心里话,群众的心里话,所以,他就代表了大众,代表了人民。他的作品虽然量不大,但篇篇是精品,篇篇受到读者的喜欢,正如铁凝主席评价的那样——《天籁之声,隐于大山》。
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如此,他把双脚、把感情真正与民间接通,与贾大山和更多的像贾大山一样朴实、真诚的人民群众交朋友,从而真正了解了民情和国情,成为一位真正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
这就是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的本色。正因为如此,他们都走向了各自的成功。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收获真情。真情,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文学永恒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