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对于元旦,春节才是年,而且过年就是过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老百姓们非常认可的一个理念。
记得我当兵在外地,1978年才调回沈阳结束两地分居生活,当时家住皇姑区淮河街小白楼我爱人单位一个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小二楼,小二楼里住了很多家,我家四口人,9平米,阴面,终年不见阳光,三家共用一个厕所,两家合用一个厨房。那时到楼下铁路商店买菜买肉都是要凭票的。过年除了包饺子之外,总要有娱乐活动啊。我们家有一台老式收音机,右上角有一个小小的窗口,打开时呈绿色亮光,可以收听文艺节目,但时断时续,断的时候在上面拍两下,就又接续了。邻居吴家有五个孩子,老吴大哥是工厂制材车间的工人,他心灵手巧,春节前自己安装了一台9吋黑白电视机,令整个楼的邻居十分羡慕。除夕的晚上,我带着海泉,同十来位邻居自带小板凳挤到吴家看热闹,年仅3岁的海泉对这电视机充满了好奇:人怎么能在这个小小的框子里又唱歌又跳舞呢?
仅仅过了两年,1980年,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了,城乡百姓的日子有了明显改善,买菜买肉不用票了。这一年,我们住进了军区机关分配的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了日立牌12吋黑白电视机,效果比吴师傅自己安装的自然清晰多了,音响也好多了。除夕之夜,我们一家四口围在电视机前看文艺节目。那时央视春晚还没开始,也看不到几个频道,但这已经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了。又过两年,海泉上了小学,除夕晚上看的电视机换成19吋松下彩电了,能看到五彩缤纷的文艺节目了。
印象深的是1983年央视有了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家人包饺子后主要的兴趣和愿望就是看春晚。在1986年央视春晚上,看到王刚与方舒、姜昆同为主持人,11岁的海泉很兴奋,因为王刚曾是我们军区的曲艺演员,曾与我一起去西沙,曾在电台、电视台和诗会上朗诵我的诗,也曾来我家做客,还与海泉、海英有合影呢。看见熟人上了春晚,一下子就感到春晚与我们很近了!
年年除夕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这几乎成了一个盼头。没有料到的是,春晚跟我们越来越亲近了:海泉和羽凡作为流行乐坛新人,在2001年以一曲《彩虹》上了春晚。海泉没和我们一起包除夕饺子,但在初一早上还是赶回家过年了。2002年,羽泉与台湾歌手王力宏合唱一曲《美丽新世界》又上了央视春晚,并在这年的元宵晚会上演唱了一首《开往春天的地铁》。今年春晚,海泉和羽凡又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他们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表演一个反串节目,于魁智演唱他们的《奔跑》,他们演唱于魁智的拿手戏《三家店》,让传统京剧与流行音乐交织成趣。
最让我兴奋和难忘的是2012年,海泉说,今年除夕我又回不去了,爸妈你们来北京和我一块过年吧!我和老伴就到了北京,没想到海泉要带我们俩,同羽凡、白百何一块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东北民歌《小拜年》!起初,我们百般拒绝,海泉动员我们说,这就是家人在一起过年啊,也给全国人民拜年,多好啊!我穿的衣服裤子都是在海泉衣柜里临时选的,老伴的衣服就是平时在家做饭穿的。我们表演完了,就坐在台下圆桌看春晚节目。我环顾四周,那么多都是脸熟的名角啊!从进央视演播大厅那一刻,手机全关了;等春晚结束,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了,海泉开车带我们回家经过天安门时,我打开手机,看到短信爆满,都是亲友发来拜年的,为我们上了春晚而高兴、而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