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赵丽宏:图书朗诵会比签售会更有优势

//m.zimplifyit.com 2015年04月23日16:00 来源:文汇报 许旸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静安白领朗诵沙龙活动上,将回荡起多位青年读者对作家赵丽宏作品《城中天籁》《光和预感》的诵读。

  近两年来,各种类型的“把书读出来”的图书朗诵沙龙活动在申城遍地开花。这些图书朗诵沙龙活动,散布于图书馆、书店、社区文化中心等城市的各个空间。不同年龄层的各行各业读者齐聚一处,亲身体验有声有色的书香氛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络时代各人埋首碎片化阅读,虚拟文化大行其道之际,一场场互动性十足的图书朗诵会,促进了写作者、朗读者与读者听众之间的交流,是对静态的阅读进行立体鲜活的诠释,成为公众阅读助推器,并为读者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

  用声音诠释文学的内涵

  著名配音艺术家曹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她参加的图书诵读会越来越多。“不少读者说,他们被读出来的文字所打动,进而继续捧起书,对所阅读的图书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家秦文君透露,她过去出国进行文学交流,发现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盛行图书朗诵会。有一次,她应邀赴慕尼黑一家百年书店参加新书朗诵会。当天暴雨如注,秦文君讶异于现场的座无虚席,更为读者的热烈反应而惊喜。“我诵读完的几个片段被译成德语后,大家争相恐后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对作品理解各异,但都很深入。”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下来,秦文君迷上了这种感性的交流方式。“以前独守书斋时对着一堵墙,现在与读者走近后碰出思想火花,意外发现了我们竟有不少心气相通的地方。”秦文君当时就想,什么时候国内也能“流行”这种图书朗诵会?

  秦文君说,没想到短短几年图书朗诵会就如燎原之火,在国内风生水起。上周六,秦文君与一批作家、艺术家在思南读书会上分别朗诵了一些文学经典著作的片段,用声音的“二度创作”诠释文学的内涵,台下听众无不动容,还有人边听边悄悄抹去感动的泪水。当时同在现场的赵丽宏感慨,上个世纪80年代读者对文学的热情似乎又回归了。

  赵丽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不少新书见面推广会,不再是以往的作家只顾低头签售,而经常会出现作家诵读作品、读者发问的动人场景。让过去单向的新书见面推广会,转变为读者、作家之间的紧密交流,这势必会推动读者对阅读更深入的探寻。

  寻找到新的情感表达渠道

  据图书馆专家孙铭介绍,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就在露天集会公开朗诵荷马作品。事实上,纵观中国古典诗歌长河,正是伴随吟诵传统发展起来的。从“行吟泽畔”的屈原、“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到“得听清吟,至眠绝餐”的蒲松龄,“读出来”既是作者推敲词句的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文赋、书友交流的重要途径。

  对此,67岁读者许树建深有同感。他是思南读书会荣誉读者,只要有图书诵读活动几乎每场不落。未曾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他,把参加图书诵读活动看做是自己的“大学文学课程”。“用获益匪浅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我事先知道下一场嘉宾或主打书目,哪怕临阵磨刀,也会赶紧先读下作品,等到再去现场聆听时,往往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领悟。”

  还有的读者参加图书朗读活动,一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对阅读的兴趣,二是希望寻找到情感表达的新渠道,认识更多的书友。青年读者徐汇前年开始参加图书朗诵沙龙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各种图书朗诵沙龙活动的常客。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活动两年,他不仅认识了很多作家,阅读了不少好书,而且已与许多书友成为好朋友,经常就阅读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我在图书朗诵沙龙活动中发表的不少看法虽然未必正确,但是,确实让我的情感得到了抒发,作家和书友对我这些观点的反馈意见让我受益颇丰,促使我进一步深入阅读和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