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一个秋风伴着暖阳的日子,忧伤与温情填满时光。
这一天,我们心头那个隐约忌惮的日期终于降临: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结业。61个同学,天南海北,集结在一座简朴小楼,以文学的名义,共度66个昼与夜,现在,就要分开。
终于来临的离别,就在我与同学紧紧拥抱时,重重地砸下,我哽咽着,猝然转身。当我背负着说不出的伤感,踉跄而去的时候,有一双手却在顷刻间握住我的手,托住了我的坍塌,一直支撑我到楼梯口,走到开阔的地方去。
借助这股力量,我站在天桥,看车流人流,离别忽然也变得博大,那个充满感伤的场景,嵌入这个广大的世界里,有如旷野里的一缕人间烟火。风,吹干满脸泪水,我得以继续前行,迎接等在面前的更多告别。
握住我的手,将我的巨大无助打散的人,是我的鲁院同学。如今离开鲁院已有两个月,回望那段时光,我想起了许多托举我向上的力量,其实都犹如在我虚弱中伸过来的援助之手。而别离,恰恰由于这种力量的牵引,让我们记住曾经的美好。
是的,就在那个别离时刻,在一次次拥抱、哭泣中,我提着行李走出鲁院大楼,午时的阳光正暖、正浓,明亮地照射过来,晃了我的眼睛。瑟瑟摇曳的金色银杏树下,同学正等在院子里,还有孩子气十足的班主任。阳光一直照在我的眼睛里,以至于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庞,只记得他们的眼神一直跟随我走到院门外,搅动着我的肺腑,强化着我的不安,深深地印在我脑海……
别离,是人生的疼痛,无人愿意品尝。
可是,人的一生,就是由一次次别离慢慢打磨,有了这种苦涩与煎熬的滋味,人的成长,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就像两个月后的此时,纷纷扰扰的生活流里,那些有关鲁院的相聚与别离,也在一点一滴填补我们别后的岁月。
记得刚进鲁院,离别这个词就被一位同学开始“倒计时”,惹得其他同学忍不住叫停。是啊,距离分别还有很长时间,何不尽享眼前欢乐呢?
而当离别真的来了,自以为早已看惯人间离苦的我们,却又一次,在别离的当口,忍不住泪奔。
“鲁二十三”,比我们早一周面临离别,他们的诗歌,成了我们“鲁二十四”别离的预习:
秋风从哪里跑来都伤人/它把寒冷做成钢刀/要是一刀斩断就好了/为何它只让/离别疼痛
诗句,让最不忍的别离之痛,生生放置在眼前,读着,泪水哗地开了闸。
其实人生有多少次别离,穿行在成长的途中,一刀一刀地刺破平静,让我们疼痛滴血。我们,就在受伤与痊愈之间,来回地走。
疼痛,是由于不舍,苦涩是由于我们感觉到了幸福而不愿撒手,也是这些苦涩,才让我们备感以往的甜蜜。
一次次离别,一次次疼痛,让一颗心灵,渐渐靠近深刻。
“人去楼空。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宴会,骤然结束了之后的情景。几乎所有的盛景最后都是凄凉。”最后一个离开鲁院的同学这样写道。
而我是有意订了结业当日的机票。我已预想到了别离在厮缠中会给人带来折磨。我在那盛大的告别降临时,与之匆匆交会,又急急逃离。我佩服那最后离开的同学,就那么看着60片叶子次第飘散,最终剩下自己。
其实在这不长不短的两个多月,我的告别,也一直是进行时:与大学同学告别,与故乡好友告别,与京城闺蜜告别……一次次告别,总是令感伤陡然而生。而我们,透过那些长的或短的时光,看那些熟悉的面庞,脑海里飘闪而过的是那些共同拥有的日子里的林林总总。
友人对我说,离别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我听了心里一动。
告别,不忍、不舍、不愿,却终要到来。那些告别,让天各一方的人们,有了取之不尽的谈资,有了续写情谊的依据。这些难以名状的滋味丰富了我们内心的知觉,也滋养了我们的笔端。
这是告别留给人间的暖意。
我们怎么能割舍:“鲁二十四”,我们放下了所有工作琐事,重当了一回学生。生活忽然变得简单,我们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三点一线地走着,在听课、笔记、阅读、写作之间打发光阴。那一段时日,对于我们这些早就结束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是单纯美好,是永生难忘。有的想起拔河的欢笑,有的忆起球赛的激战;有的回味一起唱歌的畅快,有的揣摩月下散步的惬意;有的怀念饮茶诵诗的乐趣,有的后悔莽撞导致的误解;连同一起看电影、观展览、听音乐的那些琐琐碎碎,被我们一一记住。
于是离别在即,就有了有的同学连续熬夜赶在我们结业那天将印刷精美的毕业纪念册送到我们手上;有的同学将听课笔记一字字地敲成电子版,在天各一方的时日里交给我们温习;有的同学不怕麻烦将无数张同学照片分门别类放进QQ群;有的同学一如既往将“鲁二十四”的博客拾掇得新鲜而温馨,及时留下所有同学的蛛丝笔迹;有的同学在同学群里推荐好书,引领阅读……我们还会想起同学大包大揽帮我们寄包裹,想起他们费心组织航天城参观,想起班主任发给我们的话剧票《红玫瑰白玫瑰》……
好在已是中青年的我们,当那段时光簇拥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还算懂得尽可能地把握这些,多一些尽欢,少一些遗憾。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时节,秋之鲁院欢迎你的到来!”留在手机上的这条短信,像报喜鸟似的,曾经多么强烈地撼动了我们的心扉,引来阵阵欣喜狂澜!诗意的告白,预示了一段注定充满诗意的时光。这段时光,而今,永远地刻在我们心上。
“在鲁院,享有一个静谧的时光,亦是人生中难得的奢侈时光,一切都远了,只有文学……”
旧茶新泡/可是旧日味道?/分手过月/同学可都安好?茶饼原如圆月/今宵只留一角。/擎杯默然入口/往日重来如潮!诗里情怀荡漾。人,就活在这一次次的告别里,体会个中滋味,直至生离死别。
“一个人的全部财富,就是他以自我为中心所看到的整个世界。”想起哲人薇依的这句话。
每个人对待离别的姿态都有不同,有的人看见凄风苦雨,有的人却嗅出了暖暖的阳光味道。
没有风雨的人生是寡淡的,也是虚弱的。寒暑雨雪,风霜雷电,正是上苍为我们预备的功课。当我们从疼痛与泥水里挣扎而出,终于看懂了那些离别里深藏的奥秘,看出了苦涩里的甜蜜,我们才可以机敏地活在甜蜜到来的时刻,少一些虚度。
我在想,别离,从光明的意义上,就像一粒芥菜籽,埋在积极的人生路上,搜集每一寸阳光,终有一天会长成大树,给生命庇荫。
离别,也使一个人的生命根系多了一些沉静、厚实的分量,以及更为绵长的回味。
就像那鲁院的时光,以及无法忘却的别离,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