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柳青,我深深感觉到,文学的力量,在于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新农民的形象,寄托着我们的热情和理想。理想和力量,是伟大文学的条件。但是,我们急于呼唤新农民形象的诞生,而是要检视我们的误区。不能为了新而新,还要多方考量。这里自然包括多方面,一是作家自身需要调整视角,重新发现农民。二是加强对“三农”的重视,切实改变农民自身形象。三是改变惟财论,好像没有发财的农民就不能是新农民,更应该看到他们是以怎样的精神姿态活着的,这比商业眼光看农民更实际,也更符合艺术标准。
柳青非常重视农村新事物书写与新人物塑造。他强调新时代一定要写新人物、新感情和新气氛,最核心的就是创作主体要怀有感情。我想,感情来自平等的目光,来自对农民的理解和尊重。故事好编织,对农民的真情不好编织。真情来自哪里?来自今天火热的现实生活。
柳青的创作态度是真诚的,体验生活的方式是纯粹的,最后体现在他的创作独特的眼光上,体现在痛苦的人生思考和艺术蒸腾上,体现在创作勇气和艺术魄力上。重读《创业史》,让我们感到苦难使农民具备了土地一样宽容博大的胸怀,农民在土地上劳作,像是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感,土地就像上帝一样召唤着他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曾失去希望和信心。我们从他的创作中,读出了农民内心的勇敢、力量和尊严。这是农民式的高尚,我们的文学只有沐浴了生活和人性的苦难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风骨,才会写进人的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柳青的精神永存,这种精神在今天同样应该激励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虽说创作了农民三部曲,但是,还远远不够,生活积累同样欠缺。生活有经验内生活和经验外生活,经验内生活是不是真实可靠?对于经验内生活,要深入开掘,提炼,对于经验外生活,我们赶紧投入进去,用心思考,这不仅是态度问题,立场问题,也是写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作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应该向柳青那样发自内心,作家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理想,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现实生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艰苦地认知、体验和思考。摈弃旧有的创作模式,摆脱对历史的虚无和狭隘的功利原则,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饱览和容纳历史全部的丰富、芜杂、曲折和发展,改变我们对生活简单和肤浅的认知。有了新的认知能力,才有客观冷静的审视,以及宏观的把握能力,作家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我们需要超越世俗,超越常规,超越现存。所以说,向柳青学习,向生活学习要付诸行动,争取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