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悟柳青精神风范的时候,我一次次思考“生活”对评论工作者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但个人生活远不是别人的生活、大家的生活。人作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与社会联系越紧密,与现实世界、与大自然越贴近,感知力理解力便越强,越能成为内心丰富的观察者、鉴赏者和表达者,作家如此,评论家亦如是。
出色的评论家大多投入地奋斗挣扎悲伤喜悦过,热情的踏入过时代思潮的河流,与社会进步紧密互动过。今天的评论家同样要阅事、询时务、求理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在时代之风云激荡中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进而把握住思潮脉搏,变得更深刻深邃。
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艺术化的自白,是大地的代言,如何站立在土地上,呼吸着什么样的空气,都起决定作用。张炜说过,如果不能与风云、河流、树木、太阳等等同脉动,作家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实际上,伟大的艺术不为确证一个我们感到舒适如归的世界而存在,相反,它要求我们将自身交给另一个世界一次。作品或作家艺术家都是独特的世界,需要评论者有前往深入勘探的足够经验和见识,底气和后盾就是实践。进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探明作家的内心世界,靠阅读不够,辅之以想象力往往也解决不了问题。无论是想成为艺术作品自信的确证者,还是要从作品的审美世界中提取有益营养,必须拥有与创作者相称的强大实践生活底蕴。
评论的关键词是探索发现、顿悟或萃取升华,搞评论的人大多离开学校就进入教研室、办公室,出入讲堂、会议室、图书馆,在与报纸、刊物和出版社与学界同人打交道,局限性生活与作家艺术家开阔的生活对比强烈。应重新确认评论作为实践性社会活动的本质,把深入生活,向现实求证求教,把问计于民、问计于普通读者作为重要工作和学术支点。
别林斯基说过,“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点,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评论家搞清楚国家政策与现实的联系,自觉地去了解工业、农业、科教、国防现状,想想自己的文字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是大有好处的。如果不屑于了解这些,接不上社会生活、时代思潮与普通人生活的地气,不仅理论的底气、评论的锐气难以持久,而且思想枯竭、语言陈腐是迟早的。搞好评论要自觉踏入生活河流,丰富社会实践,触摸社会变革,拓展学术追求、活跃理性思维,增强批评力量。
文学照亮人生,激发人们对真理的企求。批评要助益于人生,必须增进对人生、对社会的体贴,敢揭示当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尽显人生之况味,为造就更多“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尽力。批评存在的理由是张扬有益于人生的价值,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热情深入生活、贴近大众、联系实际,接地气、聚人气、脱俗气,提高理性精神对生活的干预和校正能力,集聚与辐射生活常道与常理。歌德说,谁不指望有成百万的读者,他就不应该写出一行文字来评论工作者不单要苦练内功,而且要在更多地沐浴现实风雨、倾听生活足音中,让自己的情绪、精神、意趣与时代脉搏相通,从而增强评论的现实感染力,让评论的实践风范影响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