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雪苇发表评论《种谷记》的文章,到1978年柳青因病逝世,作为作家的柳青,被人们评说了30年;自1978年逝世到21世纪的现在,作为故人的柳青,被人们怀念了37年。一个人无论是在世还是离世,都被人们不断地评说着,持续地纪念着,这种情形在当代时期的文坛并不多见。
柳青从事文学写作之后,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锻磨与历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38年到延安和1943年从文艺机关下到乡下担任乡文书时期的锻炼与“转变”。这种直接地置身基层,深入地接触实际,让柳青完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的写作,更让柳青深刻认识到“一个修养完备的作家,是在实际生活、马列主义和文学修养各方面都很成熟的。这样的作家可以写出光芒四射的作品”。
作家如何做人,柳青给人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也为同行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其基本的要义就是:不要做社会的旁观者,要做现实的介入者;不要做生活的客居者,而要做生活的主人公,让自己成为所描写的农民群众中的一员,彻底打通写他人与写自己的固有界线,把生活的感受与激情,欣忭与困惑,烦恼与欢乐等等,内在地化合为感觉的放达、情感的宣泄,安全摒弃闭门造车、盲目想象的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青扎根乡间14年的个人实践,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了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标高的极限,这是今天的文学人所难以企及的,因而也是我们应该奉为楷模而心慕手追的。
扎根皇甫村的14年,柳青除去创作《创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之外,还写作了一些关于耕蓄饲养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文章,如《耕蓄饲养管理三字经》《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这些实用性文字向人们表明,柳青是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为他们代言的,把这些实用性文章和《创业史》放在一起来阅读和考量,我们更可以见出柳青作为一个现实介入者、生活实践者的殷殷之怀、拳拳之心。饶有意味的是,柳青写于1972年的充满乡土情怀与新异见解的《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文章,主要的意见是:陕北要改变“以粮为纲”的经营结构与传统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土壤、水文、气候等特殊条件,改为“苹果产区”,建成“我国先进的经济区”、“世界著名的苹果园之一”。这个在当年极具超前性乃至预言性的建议,在经历了43年的翻覆与折腾之后,终于形成了上下的共识,成为了生动的现实。现在的陕北,苹果已成为基本的经济作物,并作为驰名品牌畅销全国,走向世界。今天的现实,被柳青在43年前以吁请的方式而言中,这是柳青深入生活,研究生活的结果,也是柳青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一个典型例证。
置身人民,属于人民,为人民造影,为人民代言,这是柳青在为人和为文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践行并始终不渝的,这也是柳青提供给我们最为重要的经验,最可宝贵的财富。因而,他当之无愧地是人民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