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张胜友:走进星海故里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03日08: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胜友

  这是一次艺术朝圣之旅。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拨拨诗人、作家、艺术家顶礼膜拜地走进广东番禺榄核镇,去聆听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心灵倾诉,去感悟如黄河波涛澎湃的英雄旋律。

  榄核镇地处珠江口,一块浸在水里的陆地,河涌交错,水网纵横,容奇水道、沙湾水道环绕西北,南沙港、莲花山港、顺德港近在咫尺,水是榄核镇的精灵啊。据史籍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渔民们纷至沓来,在这片水天盈盈的泽国拾贝采蚝,把废土弃于滩涂上,潮涨潮落,冲洗堆积,昼夜不舍,滩涂上便分布出形似橄榄核土堆,橄榄核土堆联袂成片,初称作“榄核圩”,后人烟渐稠密,商业日趋盛,遂有了正式名号,曰:“榄核镇”。

  冼星海的祖籍地便在榄核镇湴湄村,一派“水之湄,河之滨”田园风光,汩汩河水穿过古朴的村落,却以凄风苦雨滋养了她的一位音乐天才。冼星海是水的儿子,1905年6月13日,当他降生在一条渔船上时,无片瓦遮头,有水波簇拥,寡居的母亲黄氏仰望星空,哼唱咸水谣,给小小的生命取了一个灿然的名字:星海。

  黄氏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贫穷的母亲带着幼小的星海辗转漂泊在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边给人家帮佣,一边供星海上学。少年星海音乐天赋光华闪耀,先后就读于岭南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进修小提琴、钢琴。后又远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师从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在弥漫着艺术灵感的巴黎,青年冼星海创作激情如泉喷涌,《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作品均于留学期间问世。

  1935年游子归国,祖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冼星海毅然决然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大量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应运而生,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38年,冼星海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正是在宝塔山下、延河岸畔,他与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横空出世,雄浑激越的旋律响彻中华大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正如诗人谷禾所吟诵的:这歌曲里,“有一个民族的呐喊”,“有一个民族的血泪,呼吸,疼痛”,“是一个民族挺起的脊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不幸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一颗音乐巨星、东方贝多芬,经过轰轰烈烈的生命燃烧之后,光芒四射,映照华夏,又倏忽间如流星一般地陨落了……

  赤子报效为国,魂兮归来在乡。冼星海又回到了生他养他、多水的榄核镇湴湄村,与故土、乡亲为伴,与春水秋波、夜空繁星厮守,永不分离。“小桥流水”式幽静的小乡村矗立起了冼星海塑像,入村的主路叫“星海路”,村内的阡陌街巷也分别以“星海街”、“海生街”、“星河街”命名,处处留下了冼星海的足迹与身影。

  故乡的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珠江水系与黄河水系是相通的,冼星海的人生之旅,正是怀着童年的苦难、背负父老乡亲的嘱托,汇流入祖国的大江大河,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如砥柱中流挺身而立,用黄河的咆哮掀起了撼天动地的惊涛……祖国抗日战争胜利了,民族渡过劫波重生了,冼星海又回到故乡安息了。

  榄核镇,为养育了冼星海这样的儿子而倍感骄傲!

  当我飞返北京后,传来喜讯: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区在南沙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

  前30年,深圳特区作为“共和国改革长子”,一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瞠目的中国式奇迹;我们可以预想,后30年,广东自贸区揽新世纪八面来风,鼓荡“一路一带”新风帆,珠江三角洲大地必将耸立起又一个“深圳”。

  榄核镇占踞珠三角平原中心区位,距深圳90公里、距珠海80公里、距广州32公里,天工造化,榄核镇将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坐收自贸区“近水楼台”之利。

  斯人有幸,冼星海先生在天之灵,当歌之舞之狂欢之,为今日故乡已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而露出欣慰的笑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