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多年来,这篇名叫《海的女儿》的童话,不知感动了世界上多少少女的心。
“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她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为泡沫。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为小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同时在她上面飞着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
读到这里,小女孩没有不流泪的。
孩子们又怎么能不同情小人鱼的命运呢!小人鱼太可怜了,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和一个不灭的灵魂,她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先是让巫婆割去自己的舌头,失去美妙的声音,成为一个“既不能唱歌,也不能说话”的哑巴﹔然后再喝下巫婆的魔药,遭受“好像有一柄两面都快的刀子劈开了她纤细的身体”的痛苦,失去鱼尾,每走一步“都好像是在锥子和利刃上行走”……可到头来,王子还是爱上了另外一个公主,最后如同巫婆预言的那样,变成了水上的泡沫。
或许是它的作者怕孩子们太伤心吧,童话留下了一个温暖的尾巴。小人鱼没有像泡沫一样消失,而是朝天上升去。“我将向谁走去呢?”小人鱼问。别的声音说:“到天空的女儿那儿去呀!300年以后,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了……”这时,还有一个声音低语着:“我们也许不需等那么久!我们无形无影地飞进人类的住屋里去,那里面生活着一些孩子。每一天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好孩子……”
这是谁的声音呢?会不会就是写下这篇浪漫而凄美的童话的安徒生自己的声音呢?因为安徒生有一个习惯,常常会把他自己写进他的童话里。比如,《小意达的花儿》中那个“会讲一些非常美丽的故事,会剪出一些很有趣的图案”的学生……一定是安徒生。因为这么些年来,只有他能像小人鱼变成的空中女儿一样,无形无影地飞进了千百万个孩子的家,把童话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现在,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童话。一百多年前他是童话之王,一百多年后他仍然还是童话之王,没人能够超越他。
安徒生的童话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你是一个孩子时喜欢读它,当你成为一个大人时还会喜欢读它,而且常读常新,就如同菲·马·米切尔在《丹麦文学的群星》中说的那样:“读者只要克服偏见,不认为安徒生只为儿童而写作,并且动手来翻一翻他的童话,就会发现一个永不枯竭的欢乐的源泉,因为这些童话具有古典文学的品格。读者开始读一篇童话,就愿意把它读完﹔他想翻到下一页,一直读下去。他读完了一篇,还想读第二篇,一直读完了全部童话,这时他就越发赞叹安徒生的才能,回过头来重新一篇一篇地读他的童话。每读一遍他都会发现一些新思想,一些不易察觉的机智或讽刺,或者为以前所忽略的绝妙的表现方法。虽然许多故事发生在丹麦,但它们在日本和印度这样遥远的国家也受到广泛欢迎,这足以表明读者无需特别的历史地理知识便可以欣赏它们。”
收录于《安徒生童话全集》中的长长短短156篇童话,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双重含义的,孩子有孩子的理解,大人有大人的理解。说起来,这也可能是安徒生童话吸引人反复阅读的一个最大的魅力了,孩子们一旦长大,他们就能读懂那些童年时不理解的大人的情感和思想了。比如《海的女儿》,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可能会为小人鱼不惜生命追求爱情而感动,而一个走过坎坷人生路的大人,则可能会像艾莉森·卢里在《永远的男孩女孩:从灰姑娘到哈里·波特》里说的那样:“把它看成是对自我牺牲和没有希望的爱情的警告。”还有少数那么几篇,不要说孩子了,就连一般的大人也不一定读得懂它们的象征意味,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如《新世纪的女神》。
安徒生有一句话一点都没有说错:“我告诉你吧,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赢得下一代的喜爱。”不是希望,他做到了,他用他那个装满故事的抽屉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