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花千骨》、《盗墓笔记》的开播,网络文学的改编再次引发热潮,尽管有众多钟情原著的读者们疯狂吐槽改编剧,但并不影响改编者们的热情。时下最热的“囤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大潮也直接指向了网络文学”。
“影视制作需要资源,而制作者们没办法忽视网络文学这个巨大的资源库”,不管是不是喜欢网络文学,不管对网络文学有什么样的观点,但谁都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消费的世界里越来越重要的事实。
从最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最新的《花千骨》、《盗墓笔记》,细数这些年来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太多网络文学的影子,《步步惊心》、《宫》、《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甄嬛传》、《何以笙箫默》……
网文和电影
的天作之合
尽管改编热刚刚兴起不久,但实际上,网络文学和影视的结缘,几乎贯穿了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阶段。
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代,网络文学也几乎同时诞生。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中文网络小说,最开始是在海外产生的,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是一群海外的留学生在网络上创作,这个时候,网络文学的许多特点尚未出现,创作的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只是搬到了网络上。到了上世纪末,风潮开始影响国内的年轻人,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痞子蔡,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是我为这本书写的序,后来也搬上了银幕”。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张颐武说,“特别是有了一些专门发表网络文学的网站,网络文学的发展开始进入高速阶段”。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网络文学累积的十年,诸多网络文学中的“大神”,也大多是在那个时代成名。到了2010年以后,网络文学开始向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辐射,主要的方式就是影视剧的改编。
张颐武说,“网络文学有它的特点,比如说许多作品篇幅浩瀚,《盗墓笔记》出了六七部,还不算是最大的。第二,类型多样,穿越、玄幻、惊悚、探险等。第三,受众以年轻人为中心。事实上,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的观众,同样是以年轻人为主,它们的受众是重合的,所以说,网络文学改变成影视剧,是必然的事情。”
网络文学诞生于年轻人之中,因此几乎天然地和年轻人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张颐武说,“网络文学有几类,一类是青春、感伤式的,比如《致青春》、《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都是,这些作品篇幅不长,和传统文学有一定的重合度,多是表达人对于青春、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感伤和慨叹。在今天,怀旧越来越年轻化,20岁的人在怀念十几岁的时光,这和环境变迁、生活方式变化快速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一类,是《盗墓笔记》、《鬼吹灯》这样网络中诞生的类型,为过去所无,但它的传奇性同样是年轻人所喜欢的”。
传统文学的无力
在过去,传统文学是影视改编的主力,《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大作家们和影视的合作,诞生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在今天,文学没落的声音一直不绝,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地疏远,已经很少有传统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了,即便偶有峥嵘露出,但也难改大势。
是影视创作疏远了传统文学,还是传统文学再难出现优秀的作品呢?张颐武说,“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传统文学资源少是一个原因,现在能够在社会上有足够影响力的传统作家,大概不超过十个,这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已经改编完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改编的”。
难以改编的原因,和文学创作的方式有关,张颐武说,“传统文学的创作,其中都含有大量的现代文学技巧,或者说现代文学技巧是传统创作的一个必要因素。这些技巧或者注重对人内心、精神的挖掘,或者注重语言的锤炼、探索,和影视传播的特点会有差异。比如《生死疲劳》、《蛙》,就很难改编,再如刘震云后来的一些作品,以大量的对话来表现,改变影视剧就很麻烦”。
传统文学在年轻人中影响力的降低也是改编受阻的原因之一,张颐武说,“年轻一代中的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学的态度都是疏而不亲,他们本身没有接受过文学的训练,同时因为生活方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变革,他们有了自己的一套表达和交流方式,因此对于传统的文学兴趣可能就不会很高。”
相对来说,诞生于年轻人中间的网络文学则更受年轻人的青睐,张颐武说,“网络文学的作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训练,可能在技巧、语言等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能够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同时,也正因为没有受过训练,反而不会被拘束,想像力天马行空,能够创作出非常好的故事,非常感人的人物。这就能够吸引读者,同时也更符合影视改编的要求。影视剧不像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学技巧的要求并不那么高,反而是饱满的情节、人物更加重要。”
同时,网络文学的数量也使得它成为庞大的资源库,有统计显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超过百万,和传统作家的数量相比,几乎就是天文数字,同样也十倍于影视编剧的数量,因此,成为影视作品最重要的资源生产者,水到渠成。
毁誉参半的声誉
网络文学的改编大潮似乎不可阻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声誉和市场效应成正比,有时候恰恰相反。不用说大批热爱原著的读者吐槽,对于改编作品的质量、乃至网络文学作品本身的批评也从未中断。
张颐武说,“对于这些改编作品的批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改编的问题,比如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许多批评认为制作很粗糙。另外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的批评,比如故事粗糙、缺乏文化内涵等。这些批评都有一定的道理,应该加以重视。同时,也并不是说有批评,觉得不好就不改编了,这也是因噎废食,只要不是宣扬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应该包容一点。人总是有不同的需求,好的价值当然很好,但是怀旧、感伤这些,也是一种需求,甚至不仅仅是当今人的需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事实上,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最多的,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还是消费主义、低俗流行的问题,都被批评者一再强调。对此,张颐武说,“总体来说,网络文学并没有偏离主流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还是网络文学中的主流,并不是说网络文学就一定会让人产生不好的价值。当然,负面的也并非没有,但是负面也有不同,有的可能只是表达出现了偏差,就像抗日神剧那样的,它并没有转变敌我这样的问题,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出现了不当。另外一种完全反向的价值,比如说污蔑民族英雄这样的,事实上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出现。”
在张颐武看来,网络文学中表现的价值,可能不那么宏大,但未必没有价值,同时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则更应该加以引导,他说“比如小清新、励志、奋斗这样的,和主流价值也是合拍的。当然也有一些可以探讨的东西,帮助网络文学慢慢地提高,而不是一下子否定”。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
类型化的网络江湖
类型化无疑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穿越、历史、言情、科幻、玄幻等,网络文学在题材上有着更加细致的分化。同样网络文学的改编也表现出类型化的一面。
在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中,毫无疑问虚幻、科幻之类的作品极少,而言情、穿越之类的则更多,另外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女性作者显然在表达情感上更具优势,因此,她们的作品更受影视的欢迎。张颐武说,“如果以纯文学创作来看,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区别很小。而通俗的大众文学则比较明显,比如女性可能更喜欢琼瑶的言情小说,而男性读者更多会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在网络文学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女性作品,或者说更加面向女性观众的作品更受改编者欢迎,这和社会的发展有关,过去生产主导社会的时代,男性在生产中更具优势,因此男性是社会的中心。今天则是一个消费带动社会的时代,女性的地位当然大大提高,市场对于女性的重视也更多,这是自然的事情”。
倾向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市场推动的因素不可忽视。女性作者的作品更加细腻,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更适合影视作品的改编。而男性作者的作品,更多时候则被网络游戏所青睐,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众多玄幻、科幻类的作品,本身就和网络游戏有着极高的重合度,张颐武说,“消费倾向影响着市场的选择,现代社会市场的分化越来越细,大众文化产品对于文学资源的选择,当然也有不同。男孩子可能更爱网络游戏中纵横江湖的感觉,而女孩子则更感性一点,这就造成了网络文学改编不同的方向。当然,这也非绝对,男性作者的作品也并非全不适合影视,《盗墓笔记》就是一部很好的可以改编的作品。同时,也会有一些女性作者,倾向于创作比较硬派的作品,这都是有的。”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