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儿童文学系列化 少写无妨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19日07: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陆 梅

  我想我们需要厘清一个误区:这10年间,随着少儿图书市场的繁荣和营销战术的推波助澜,成熟作家和新起的写作者都在朝向“系列化”写作的路途上迈进。这给作家们造成一个错觉:写而优则系列化,系列化则规模化,规模化则畅销化——也即拥有了畅销潜质。确有作家这么认为:如果作家的作品没有系列化的跟上,就等于没有进入畅销书行列的入场券,而且出版社市场运作起来会比较困难。

  且不论这种写作是否受了市场热情的怂恿、是否顺应了无难度的浅阅读模式,如果连写作者自己也都失了警惕,认可这样一种逻辑,那么,我们可要清醒了!

  首先,系列化写作真就适合你吗?是你选择系列化,还是系列化在选择你?乍一看,我身边的作家朋友都在系列化写作,三本、五本是必需的,十本、二十本、数十本,说明你已进入“一线作家”行列。系列化写作成了持续写作的必然。也有出版社编辑约稿时友情规劝:你这样不行,写得太慢,要不了多久读者就把你给忘了,你去书店看看,那么多的新书铺天盖地,你的书在哪个角落?

  这话听多了,不禁要怀疑:我们写作究竟是为什么?是为写而写,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还是非如此不可的表达?单就写作心态而言,我觉得近些年的“系列化”写作,确有浮躁倾向。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疲于赶稿,少有积累和思考的时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多是生活中的现实(而非文学中的现实),罗列现象、罗列生活;还有一些作品则走向反面,想象虚飘,天马行空,经不起细节和逻辑的推敲,总之“不能以更加生动、有感染力的形式表现‘中国式童年’”,也很难去“发现和揭示童年最独特的生命精神,书写和呈现童年最真实的审美内涵”。(方卫平语)

  无论是为孩子写作,还是写给成人看,我觉得写作大抵是在螺旋形的探索中的发现和抵达。发现什么和抵达什么,是作家一生的功课,充满了无可预知的秘密乐趣。也因了这种乐趣,才有那么多讲故事的人。小说家崔曼莉有一句话深得我心,她说:“你要觉得读者比作者大,你就按他们喜欢的写;你要觉得艺术比生活大,你才能在艺术当中。”

  还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可疑:写作要先有量的累积,大量地写,管它泥沙俱下,到一定的量质就优秀了。这话听起来是真理,仔细推敲未必站得住脚。尤其我们面对的读者是孩子!一本薄薄的《小王子》,人们记住了圣埃克絮佩里。他没那么多作品,可不影响他作为作家的优秀。所以有时候我们选择“不写”,实则是为了“写”。所谓厚积薄发,我更欣赏这样一种写作姿态。与其为写而写,刷存在感,流向图书市场的是大量多一本少一本都无甚紧要的掺了水的书,不如慎待自己的笔,少写无妨。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再是顾炎武笔下“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的时代了,这么说,也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的简单和决然,更不是为自己的怠惰找理由,而仅仅只是想告诉自己:不要太快,快了会觉得失重,虽跟上了时代,但却跟不上自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