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3日电(上官云)多年以前,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安意如步入畅销书作家行列。在此后十余年间,她专注古诗词赏析,并结集出版。这些作品曾饱受争议,亦曾收获不少赞誉。近日,安意如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将多年品读古诗词的心得娓娓道来,并提到了对创作的看法。她表示,对自己来说,写作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红’,只是很庆幸,这么多年没有被读者遗忘”。
谈古诗词:多数诗歌都是寂寞的产品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最新出版的《安得盛世真风流》,安意如的文字一直保持一种唯美、婉丽的风格,感情细腻真切。不少人曾质疑过,如此雕饰的 辞藻会不会使读者过分关注词句,却忘记了对诗词内涵的解读。安意如笑着说,的确有人说她这样写作会把读者带“跑偏”,“我也一直在警示自己不要让文章滑入 那种过于‘鸡汤’式的表达”。
话虽如此,安意如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是鸡汤文,“偶尔看到自己数年前写的句子,有些我会觉得好,有些自己也会起鸡皮疙瘩。我会在创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那种唯美的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一味用‘甜腻’的风格喂养读者是害了读者。我需要让他们知道,在这种风格之外,更应该领会文字想表达的内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安意如读了 很多史料,有关诗歌史、古代史。甚至会把《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唐诗鉴赏词典》放在案头以便翻阅,“这既能丰富知识储备,又能时刻保持对古诗词的 思考”。
的确,这些年安意如也写过小说,但创作周期极长;不像赏析诗词的集子,出了一部又一部。她说,热爱古典诗词,就有动力坚持下去,而将感悟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的过程,则又是一次学习、提高。
“自古以来,诗歌多数时候都是寂寞的产品,是治疗‘生、老、病、死’等人生‘八苦’的良方,只是不能将之当作唯一的良药。”
对古诗词研究的多了,安意如对历来流传的诗歌“精英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划分也并不十分认同,“两个群体实际可以互相转化的,诗歌是大家共有的情怀,只是有些人的表达方式可能更能戳中读者内心,而有些人则显得‘曲高和寡’。”
谈创作:写作不是工作 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安意如的语速一直很快,有时甚至难以听清楚她说什么。安意如一边笑一边道歉:“我是个思维特别快的人,参加活动喜欢找个主持人掌控节奏,不然聊着聊着,我就不知道说到哪儿去了。”
“写作的时候,才是我最安静的时刻:不焦虑、不计较,平心静气。”安意如并不避讳双腿轻微残疾的事实,“我从小腿不好,如果过于安静,很可能会被误认为‘内向’,所以我倾向于主动表达”。
古诗词读得多了,安意如特别希望自己能真正像古代文人那样生活。去年5月份,她前往西藏转山,在高山大湖间放空内心。安意如说:“我不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则工作要敬业,但我更希望在工作之余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安意如的写作计划,的确是自在随意。她表示,特别不习惯被催稿:“我会给自己定一个计划,边玩边写,当然,也不会拖稿。在1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本大约30万字的书,很轻松。”
走红十余年,安意如凭借人气积攒了不少粉丝。有时候,粉丝们会热切地对安意如说,希望她能成为李清照、林徽因那样著名的才女。安意如表示,并不 希望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我读书是为了让心性洒脱、让自己成为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活得快乐就好。没有必要去刻意拿别人当标杆”。
“我从不觉得自己有多‘红’,只是很幸运地这么多年都没有被读者遗忘。”安意如笑着说,接下来她还会继续去分析唐诗,并希望能够在文字上有所精进,“写东西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不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