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我有幸来到“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清晨,沿岱庙走到红门,沿街的门店里摆着琳琅满目的泰安特产,最夺人眼球的是大大小小的泰山石,大都刻有红漆字“石敢当”,有的粗糙笨重,有的精细灵巧,让人目不暇接。我询问那位头发花白的店主:大爷,这“石敢当”能干什么用呀?他理了理胡须,笑着说:“镇宅辟邪,保平安呗。盖新宅子,就得立一块或埋一块。立石时要自家人培土,不让外人看见,那才叫灵!”
我查字典、翻资料,寻根求源。“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辞源》中解释:“唐宋以来,人家门口,或街衡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史游曾在《急就篇》(章)有记载:“狮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刻有八卦图案的,有只在石头上刻字的。据考证,“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叫“泰山石敢当”,应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传至今日,其意是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
“泰山石敢当”以石刻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同体存在。传说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自幼喜欢舞刀弄棒,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泰安南大汶口镇曾有户张姓人家,女儿年方二八,长得非常漂亮。每到太阳压山时,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天长日久,女孩面黄肌瘦,很虚弱。张家老人心急如焚,听说石敢当很勇敢,就骑上毛驴去请他降妖。石敢当慷慨应允,并作了充分准备。天黑后,从东南方向刮来一阵妖风,石敢当用脚猛地将热铜炉踢扣在妖精头上,约定的童男童女一齐敲锣打鼓。妖怪顿时头昏脑涨,吓得一气逃窜到福建。后来福建又有人被妖风缠住身体。怎么办呢?经多方打听,就把石敢当请去了。妖怪一见,又跑到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石敢当就想:我拿他一回,他就跑得更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呀。于是就和来人说:“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你回去把它放在墙上,那妖就吓跑了。”从此这降妖的办法就传开了,谁家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上“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的显眼处,就可以镇妖避邪。
“泰山石敢当”不单是美丽的传说,有其历史的必然。细数起来,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又是宗法式的社会结构,有埋石以镇的习俗。泰山崛起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大平原,突兀挺拔,给人以格外巍峨险峻的视觉冲击。“泰山石敢当”石碑、石刻,不仅是 “平安”的象征,更有“无声保镖”、“止煞祈福”的意味,给人以信心与力量。“泰山石敢当”走遍我国大江南北,甚至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在广袤的乡野农村,许多民居墙壁朝街那面的上方,都端端正正地镶嵌着一块石头,上面雕刻有“泰山石敢当”五个字。“泰山石敢当”还成了中国的和平使者,传播到了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甚至也传播到了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泰山石敢当” 源于人们灵石崇拜的遗俗,属于中国的镇物辟邪文化。所追求的“吉祥平安”,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安居、太平、昌盛、福康的愿望。“国泰民安”,国泰和民安互为依存,国泰民才得以安,民安国才得以泰。一块普普通通的泰山石,守护着群众战胜邪恶的愿望,担当着保护百姓平安的使命与责任,如此神威,令人敬畏。
凡爬过泰山的人一定记得十八盘。从松山谷底至南天门的一段山路叫“十八盘”。全程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盘道两侧崖壁如削,题刻遍布,远望如天梯高悬。不攀登十八盘,理解不了什么是艰苦、艰难和毅力的含义。爬泰山十八盘,最考验和挑战你的恒心和意志力。只有咬着牙一步一步勇敢地攀登,才能抵达至美的境界。
我们在剧烈的心跳中,气喘吁吁地登上南天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我陡然觉得,每位登泰山者都是石敢当:怀揣着信仰,不畏辛劳,自强不息, 彰显正气凛然、当仁不让的豪气,挺拔起生命高度和人生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