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81岁的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凭着展现普通新疆人生活状态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奖。
《这边风景》可以说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它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却因种种原因在2013年才出版。王蒙说:“这是陈年旧事的打捞。”
写作这部小说时,王蒙正在新疆伊犁巴彦岱农村二大队下放劳动。此前,他因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划为“右派”。
“我当时去新疆,也算是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王蒙说,去边远的新疆是正确的选择。而事实也证明,选择去新疆,给王蒙带来了很多。
初到新疆
在《这边风景》的前言中,王蒙写道:“在年满七十八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我与你们一样,有过真实的激动人心的青年、壮年,我们的中国有过实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
这个“真实的激动人心的青年、壮年”,就是王蒙在新疆生活的日子。
1963年,29岁的王蒙离开了北京,带着老婆孩子去了新疆。当时,他虽然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但是小说《青春万岁》却审来审去仍不能出版。他在北京感觉政治形势越来越艰难。“在北京我没有别的出路了,我想离开也许是一个选择。”王蒙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
随后,王蒙和一些省市文艺部门的负责人谈过。新疆作协秘书长王谷林表示可以办理调动,安排他到《新疆文学》工作。
到了新疆,王蒙发现这里的状况比他预想的好。火车一到乌鲁木齐,听到当地的维吾尔族歌曲,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更是对维吾尔语着了迷,觉得维吾尔族同胞讲话比唱歌还好听。乌鲁木齐的景色也让王蒙印象深刻,他曾说,“盛世才时期的南门大运银行还在,苏联援建的人民剧场也有气势,南门外的大清真寺也很独特。办公大楼的颜色都是橙红色的,市民的房屋都是土坯做的,屋顶是清一色的洋铁皮。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是一幅凝固的油画,只是没有保存下来。”
新疆生活
后来,王蒙搬到伊犁农村,和家人住在当地维吾尔族老农家。
老农夫妇给王蒙一家腾出了一间4平方米的小房子。刚搬进去三天,就开始有燕子在门楣上搭巢。当地的农民说,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这里已经好几年没有燕子来了,他一来,三天就把燕子带过来了。
王蒙听到这些很高兴,也觉得他们说的是事实,因为自己对燕子确实非常爱护,即使它们在早晨三四点叽叽喳喳妨碍他睡觉,他也没有把它们赶走,而且,看着一对燕子在它们的小窝里生蛋、孵出小燕子,组成了一个美好的小家庭。与燕子的相处,也让王蒙想到,同情、珍惜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个家庭,也就知道能够怎样很好地与人民和生灵融合。
在伊犁,王蒙学习到的是他过去完全没有的知识。他说,自己在知识上完成了“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因为在新疆的16年来,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原本陌生的语言;在创作上,则是完成了反映当时伊犁人生活状态的《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描写的是新疆普通人的故事。虽然作品写作的时间距离现在已将近40年,王蒙认为它“仍然活着”。他认为,文学毕竟不是一个政治的图解,这部作品里充满了生活,充满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这是比政治的公式或标签更加重要的。好的文学是有生命力和免疫力的,《这边风景》里描写的新疆,是鲜活的生命,是对各族人民、男男女女的生活的细致描写。“吃喝拉撒睡,都写在上面了。”王蒙说,“能够给人一种离新疆更切近的感觉。”
“我常常想,我在一个并不快乐的时期,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在一个令人无所事事的时期,我找到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我到现在还能够谈新疆的话题,还能受到新疆人民的欢迎,这实在是幸运。”王蒙说。
情系新疆
1982年出生的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子库尔班江·赛买提与王蒙十分相熟。库尔班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影师,他的作品《我从新疆来》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100多位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新疆人的故事。
库尔班江辗转认识了王蒙,并提到要出这样一本书。王蒙非常支持,他觉得库尔班江有一个比较单纯的信念,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其作品更加可以让新疆以外、甚至国外的人,了解认识真实的新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支持库尔班江关于新疆的作品。
王蒙对曾经生活了16年的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一直关注着新疆的发展。对于现在的新疆,王蒙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仍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觉得要给新疆人民更多的、平等的机遇、机会,使他们能够多上点儿学,而且能够就业。”王蒙说,同时,在新疆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还要葆有它已有的传统和特色,否则,如果这个发展的结果造成了某些传统的中断,产生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