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抗战胜利70周年 >> 正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此刻,我站在壶口瀑布的山坡上,脚下便是滚滚东去威震峡谷的黄河。
忽然间,我仿佛听到远方传来激越的《黄河大合唱》,仿佛看见了词作者、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的身影。
《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创作的大型组诗。光未然笔下的“黄河”意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作用,使读者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好像就在眼前,在耳边呼啸。
当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出了全曲。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9个乐章组成。冼星海说:“这种雄亮的救亡歌声为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而群众能受它的激荡更加坚决地抵抗和团结,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件音乐奇迹。”
清楚地记得:1997年冬天,我去了壶口。
啊,雪落黄河,黄河竟成一片冰天雪地;河床不见了,水流无声了,那平日奔腾咆哮的瀑布也无声无影了。冰雪覆盖了大河上下,黄河突然变为茫茫无际的银色世界。据说,因为在腊月黄河突然涨了一次大水,接着又下了场大雪,多年不遇的黄河冰冻就成了今天的景象,这是难得遇到的奇观呢。
为了探听黄河水流,我俯身趴在河床的冰雪上,倾听那冰下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母亲河的温暖与强大生命力。
春节后我返回北京。带着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去看望时已84岁高龄的光未然。我向他谈起这次壶口之行,以及看到的黄河冰雪奇景,还带了几张黄河雪景的照片给他看。
老人家对黄河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情结。他仔细地一张一张地看,不断地询问,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壶口瀑布,哪里是当年船夫的渡口……
他深情地回忆说:1938年冬天,由他率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壶口是黄河有名的险峡之一,汹涌奔腾的怒涛狂澜,常常使渡客望而却步。然而他们抗敌演剧队的热血青年们,个个英姿勃勃,勇闯险滩,在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船夫的嘹亮号子声中,渡过了惊心动魄的黄河。这次渡河给他和演剧队战友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作的念头。此后在紧张的吉县前线祝捷归途中,他不失时机地和战友们讨论“大合唱”的构思。
恰巧第二年(即1939年)的元月,演剧队第三队奉命开赴大家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军途中,他不慎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到达延安后便被送进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疗病伤,成了他酝酿诗作的时机。当时由于治疗,自己不能执笔,便躺在炕上口授,由女队员笔录。“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呼啸,使人肝胆破裂……”酝酿已久的诗词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5天,就在病床边完稿。
于是,1939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说到此,老人家笑笑说: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呢!“《黄河大合唱》完稿后,我先是在延安窑洞里一个小型晚会上,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朗诵的。自然是激情满怀的高歌。不想,引起在场的作曲家冼星海深深共鸣。当我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时,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抢过诗稿,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谱成好曲!’”
果然,冼星海在桥儿沟鲁艺窑洞里的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一个星期后《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回响在延水河畔宝塔山下。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第一次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的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全部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他们才猛醒过来。
观看这场演出的毛泽东主席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鼓掌,连声说:“好!”“好!”
晚年的光未然依然对黄河久久感念。
我西安的一位画家朋友苗重安,不辞辛苦,从青海黄河源头走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处,一路观察,体验生活,一路执笔速写,辛勤创作,用了几年工夫,精心创作了黄河系列组画。他计划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举办黄河画展,他很希望光未然能为之题词。我便将苗重安和他的创作情况向老人家作了汇报,因为黄河,他很痛快地应允了。我知道他是不轻易题字的。
几天后,我去他家里,真叫人高兴,字不但写了,而且意味深长:
黄河远上接天宇,诗里黄河画里多
题苗重安黄河画展
一九九九年一月 光未然
不久后,苗重安到了北京,我们相约去看望老人家。老人见到苗重安后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是画黄河,我是写黄河,咱们都是在歌颂黄河啊!”
老人家曾几次告诉我,自从1939年在延安写出《黄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没有去过黄河,去过壶口,到过延安。他要我找机会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给家乡西安的朋友说过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而且我们还暗地里谋划,等到了激发他当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的源头——壶口后,要请他提笔写几段《黄河大合唱》的诗句,以便镌刻在壶口渡口的山石上,作为永久纪念。然而,这一切却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2002年初春,老人家不幸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今天,我在壶口依然能感受到他战斗的激情。
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