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特德·姜的科幻作品:全能视角、传说重构及其他

//m.zimplifyit.com 2015年09月18日07: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星 河

  国内最初译介特德·姜(Ted Chiang)的作品时,他的名字被译成特德·蒋——那时国内科幻界并不了解这位身在美国的华裔科幻作家,他甚至还给自己起过一个中文名:姜峯楠。

  提到特德·姜最重要的两篇作品,无疑是《你一生的故事》和《巴比伦塔》,这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两类作品的代表作。

  《你一生的故事》描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第一次接触,但作者却没有像其他科幻小说那样让双方直接开始交往,而是停滞于相互理解语言的阶段。于是,露易丝以语言学家的身份参与了研究。

  与此同时,“你”(露易丝未来的女儿)的故事开始了,或者说,露易丝本人的故事开始了。在与外星人的交流中,露易丝发现了其语言的独特——与人 类直线性叙述的语言相比,外星语言构成了一种二维状态。这是个颇为奇妙的幻想:语言不再是一串连续有序的发声,而是对不同词汇的发散性拓展与蔓延;文字也 同样如此,不再是从头到尾的一“条”完整句子,而是通过对不同曲线反复编织与叠加造就的一“块”复杂画面。因而这种语言的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与人类截然不 同:他们考察问题的方式不再遵循一种单线因果逻辑,而是以全方位的视角浏览整个事件的全部时空——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但了解过去,也洞悉未来。露易丝在 研究这一独特语言的同时,也受到了由这种语言所描述的思想的深刻影响,最终逐渐脱离开原有的线性思维,进入一种俯瞰自己人生的状态。

  所以通篇作品就是露易丝对尚未出生的女儿的一种娓娓道来般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慈爱的母亲,面对她那从婴儿直至长大成人的孩子,动情地讲述她一 生的故事。露易丝不是在臆想,她的叙述真切具体,遍历欢愉与不幸,因为她是在叙述一种真实存在,尽管这种真实尚未到来。当然,基于这种特别的语言或者说特 别的思想的特点,露易丝的叙述显得零散断续,支离破碎。而且我们知道,露易丝在了解了自己命定的未来之后,依旧打算执著地走下去。

  由上述讨论延伸开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主题类似的作品,比如《领悟》。

  《领悟》同样描述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从这点来说它与《你一生的故事》完全同构。这个故事有些像科幻电影《超体》,主人公也是通过药物刺激获 得了非凡的智力与能力,甚至超过了所有的人;而这时他却发现,自己还有一位经历相仿的同类,但他们的价值观却大相径庭——主人公迷恋于追求世界规律的本 真,而对方却想用超凡的能力对人类施以援手。就纯理性的角度而言,两种价值观难分高下,但最终作者还是安排“利他者”战胜了“唯美者”。

  从形式上看这两篇作品迥然不同,一个是柔情似水的文艺片,一个是惊险刺激的情节片,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内涵思想如出一辙——简而言之,它们都描述了一种“力求摆脱传统桎梏从而更加全面发展”的历程。

  《巴比伦塔》式的构造,是作者的另一类偏好。作者格外喜欢挖掘典籍中的传说(或者伪传说),斧凿加工之后予以重新言说。故事里的古巴比伦人一直 在修筑一座高塔,并想通过它直抵苍穹。多年来的堆砌,已使它超越了云层、日月与星辰,最终触及穹顶的下缘。但在塔尖最终刺破天幕之后,主人公却没有获得什 么崭新的体验——他在远离地面那么远那么久之后,居然又穿越天幕回归到地面,“绕了一圈”重返原点——建造通天塔的企图不是败于语言而是败于空间的自我弯 曲,故事本身则完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循环。

  类似的故事还有——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描述了几起发生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时间旅行,但在这里时间错位只是一种背景,作者借助这一方式,用几个精巧的故事讲述了一 段段充满人生哲理的情感纠葛。作者想要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时间旅行并不重要,怎样度过人生才更重要。故事的结构有点像德国科幻作家沃尔根·契杰克的《国 王与玩具商》——时间旅行者身在时间漩涡之中,承担着改变历史的重要使命。

  《七十二个字母》是由传统机械衍生出的幻想,工匠们为没有生气的机械注入灵魂。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其实早年间的所谓科学一直是以占星术和炼金术 为基础的,直到很晚近时才提炼出真正的近代科学。而巴贝奇对机械计算机悲剧性的热衷,更催生出了“蒸汽朋克”科幻小说。就“假托历史”而言,这个故事与 《巴比伦塔》类似;但从形式上看,它更像中国科幻作家潘海天的《偃师传说》(对《列子》中“偃师造人”故事的重新言说)。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更像是以宗教线索串起的奇幻故事。

  假如非要牵强地从“华裔”这一定位来描述和分析作者的话,总让人感觉特德·姜对事物的看法有一种全景式的、东方式的、非经典理性式的思考。在特 德·姜的作品中,鲜见实证性的因果推理,而以经院式的哲理思辨居多。不过再深入剖析一下,这恐怕只是一种表象——也许是作家按照所谓的文化语境刻意为之, 也许是作家为了设置故事而故意反常行事。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特德·姜在阐述具体情节时,完全使用了细部真实的原则;即便是他对传说的解读,也同样遵循 了科技优先的准则。

  当然,假如还是非要强调这种“全景”或“东方”式的特征,你也可以把这种认识领域的文化自觉,看作是一种融进了血液的文化基因符号。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显然游离于上述两类作品之外,与经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形式更加吻合,它讲述了一个培养虚拟人工智能的故事。尽管在作品最后 也暗示了这种智能有可能发展成超级智慧,但与前述作品还是有所不同。作者在这里展示了有关虚拟角色与人工智能的种种细节,并让真正的人类穿插其间,描述了 他们与它们、它们与它们以及他们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织。

  当然,在《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同样表现出作者所熟悉和喜爱的各种因素——有关电脑程序,有关数学,有关智能,有关感情,有关爱。

  除了上述因素,特德·姜的作品还有几个显著特点:喜欢探讨新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喜欢探讨机械时代的传统机械;喜欢探讨数学中的理性逻辑。

  作者对新发明的探讨没有流于肤浅,而是尽可能做出深入肌理的详尽描述,当然这样做的缺陷是难免会伤害故事本身。比如在《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 案风波纪实》中,作品以一种多方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所谓“审美干扰镜”对人类心理影响的利弊,逻辑简练清晰,但故事性则略显不足。

  特德·姜对传统机械的描述格外喜好。在《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中,他假设出一种20世纪初的机器人保姆,还煞有其事地描述了这种保姆在投入 使用后所遭到的冷遇、渐受欢迎直至事故后又被彻底拒绝以及发明家儿子的后续努力等等。作者借此描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毕竟抚育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 精神层面上的。

  《呼吸——宇宙的毁灭》则讲述了一个追寻世界本源的故事。生活在封闭空间中的智能体(应该是机器人),通过研究自身的变化而了解了它所存在的 “宇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了他们所在宇宙类似“热寂”的现象,并由此引发出对其他“宇宙”的猜想。从外界看来,我们会觉得这近乎滑稽可笑:无论是他 对宇宙的描述,还是他对其他宇宙的推测,都像是被制造者在揣测制造者的动机。但从另一个意义来说,人类与之又有什么区别?也许我们对宇宙规律的探索,不过 是在揣测更高一级制造者的行事规则。这还令人想起英国科幻作家A.C。克拉克的《考察地球》中金星人对迪士尼影片的解读,或者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 夫的《日暮》中科学家仅凭6颗恒星便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此外,特德·姜还有一些寓言式的小作品。《前路迢迢》描述了一个可以预知未来的新型小仪器,它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由意志的坚定信念;但最后 主人公却以一种自由意志的方式做出“破坏”,从而实现结束这种预测的可能。《人类科学之演变》同样是寓言式作品,描述了在科学进步的前提下人类对自身的重 新认识与思考。让这类寓言丰满放大一些,就是《呼吸——宇宙的毁灭》,或者《除以零》。

  《除以零》“概念先行”式地强力引入了数学,作者特别喜欢把数学中的某些原理实化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品描述了一个因数学矛盾而导致现实生活 似是而非的故事,最后甚至影响到了人类的情感。按照作者在创作谈中的说法,也许数学并不具备它所宣称的一致性,它的美可能也只是一种虚幻——这倒是作者持 “非经典理性”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

  特德·姜的作品大多数都附有创作札记,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本意,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于数学、语言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数理逻辑的深深迷恋。 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些思考:无论怎样阅读特德·姜的作品,都能看出他的创作是在表达一种心境,或者说是在张扬一种理念。特德·姜并不高产,总共不过十余篇中 短篇小说,说“玩”也好,说“自省”也罢,总之都是他纯粹思辨的结果。相较之下,过强过浓的商业味道反而会对科幻文学有所伤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