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涅槃》题材重大,客观真实,体现出良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首先是作品将创作基点之一放置在海峡两岸沟通交流上,从头至尾都在挖掘、提示、强化这一点,极力突出其中的意义,这是一种大视野、大格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独到思考。
《台儿庄涅槃》开篇由连战夫妇访问台儿庄写起,紧接着迅速转入台儿庄战役。作品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台儿庄与国民党的联系、国民党与共产党曾有过的团结合作。但作者的用意并未在此止步,而是在此之际突出了共产党的作用,突出了周恩来的作用,突出了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认知。
连战说,“大战后,国民政府曾打算重建台儿庄,但是没有如愿,是共产党帮国民党圆了一个梦。共产党胸怀博大。”这句话、这种视角,是作者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眼光独到、把握独特之处。台儿庄大捷是国民革命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将阵地战和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智慧贡献的结果,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结果,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在战役中得到集中体现的结果。对这场战役,过去史学界较多强调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忽略了共产党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的描述和评价让历史得到了真实还原,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把握历史潮流走向,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大局意识,作者显然站到了更高的逻辑起点上,梳理、辨证、研判,体现了极为可贵的宽广视角和正本清源的价值判断能力。
作品分为浴火和重生两部分。第一部分已点明国民党与台儿庄的关联,这是一块让国民党引以为豪的土地。第二部分重建,写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台儿庄在搭建海峡两岸交流新平台、新载体、为新时代做出新贡献上的思考与努力。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台儿庄古城的新命。尤其是台儿庄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基地,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显得意义重大、意味深长。这一点在以往可能并不被人认同,但在今天,中华民族全力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开创更美好未来之际,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乡愁,有着一脉相承的家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血永远浓于水,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可以铭记历史、警醒现在,更为了昭示未来。
作品既是抗战题材,又是两岸题材,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选择一座小城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几代人的家国情怀进行深情书写,弘扬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品质,彰显了作者的历史意识,大局意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其次是新闻记者的职业和敏感,与一方土地的浸染和血肉联系,使作者在选题和开掘上更有深度和广度,作品扎实、厚重,真诚、有力。
徐锦庚是新闻记者,在山东住了6年。除了台儿庄战役对他有强烈刺激,引起创作冲动之外,古城重建过程也与他的采访工作紧密相连。2008年他踏上那片土地,台儿庄古城重建也在那一年开始启动。在日积月累的采访和报道中,他发现了古城重建的重要意义。这同样让他难抑创作之情。
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在海量的事实和信息中能及时捕捉最有价值的原料、收集资料、选择线索、找准角度、提炼概括,以新颖的表述将之再现。徐锦庚充分发挥了职业优势,凭着新闻敏感,将台儿庄战役这段珍贵的国家记忆的历史场景,重要意义,古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它的标本和示范价值,做了比较准确的取舍与张扬。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客观真实严谨之风,感受到他尊重历史让事实说话的敬畏之意。这是一名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良好素养。
古城重建,徐锦庚还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从6年前开始启动,到如今物质的文化景观和非物质的文化空间有机统一,一个民族的开拓创新意识,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赤诚信念,他都身临其境,不断追踪。6年的相随相伴,深入生活,深入实地,他的理解、把握、感情,比其他人会更深刻、更准确、更真挚。更可贵的是,他身在山东,能跳出山东,寻找文字资料,又跳出文字资料,采访众多人物,不拘泥于具体个人,在更宏阔更有深度的平台上重新编织台儿庄的前世与今生,历史与现实,挑战与机遇,他采访的深度与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而且他对人物和细节的描写,对报告与文学的开掘,显示了以文学手法处理新闻题材的不俗功力。作品中郁家、杨家几代人命运沉浮的文学处理,如一条彩线有机的勾连起了前后两个部分。作品中情节波澜起伏,有故事,有人物,有人情,有人性,形象丰满、语言干净、叙述简洁,都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作品因资料详实,细腻精彩,生动鲜活,为同类题材的战役及战后书写,提供了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