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举行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作家李佩甫发表的一段获奖感言,听后颇有感触。他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小鲜肉”秒杀老作家》的文章,讲的是时代变了,文学的类型化使阅读有了更多选择,于是他说:“的确,社会生活的变化令人瞠目,但真正让人纠结的,不是担心被年轻人打败,而是面对变化,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文学也朝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早些年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一统天下格局早已被打破。尤其是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文学生产方式,以及类型文学的百花齐放,给纯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学作家们占领了相当一批读者的市场,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在这样的文学生态格局之下,对每一个作家而言,找准自我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与时俱进,尤其重要。
由此,想到不久前参加的一个关于报告文学的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们谈到报告文学在当下的发展状态,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繁荣情况相比,报告文学的发展的确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但是,瓶颈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发展的契机。一位评论家提出,相比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发展迅猛的类型文学,报告文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性,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让它找到自己很好的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以为,与李佩甫所说“面对变化,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义。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里有一个甘戊与船夫的故事。甘戊出使齐国,来到一条大河边,船夫说,河面很窄,你却不能够自己过河,那还能替王去游说吗?甘戊在回答“物各有短长”之后,洋洋洒洒说了一番:“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确实,任何人和物都各有其长,文学创作亦同样道理。
在大众阅读口味越来越分化和多元的今天,找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便是要发挥好自己的所长。若是真的做到了如此,我想,“小鲜肉”能吸引“粉丝”,老作家及纯文学的作家们也一定不会失去读者群。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好作品,自然有其坚定的支持者,终究会收获沉甸甸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