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以独特视角揭开一段沉封的记忆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14日07: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任晶晶
  

  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改编自开国功勋人物、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美国人马海德及其夫人苏菲的传奇经历。1933年,美 国医生马海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55年,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人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 员,马海德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位改变了中国数百万麻风病人命运的国际友人,更是一位践行内心理想,为了信念奋不顾 身的伟大革命者。电视剧一经播出引起社会较大反响,光明日报社、中国电视艺委会先后在京召开了该剧的研讨会。

  《历史永远铭记》在大量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一段沉封的记忆,为抗日战争影视剧创作增添了新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发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站在一位国外的知识分子投身抗战的角度,表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故事感人,也对今天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其 中最为闪亮的一点在于通过马海德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命、追求社会平等的人,他的行为、思想、追求就一定能够穿越 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穿越不同文化的距离,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走向正义、走向胜利。马海德把救助生命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把维护生命权利的平等贯彻到随时 随地,在此基础上,他一步步从具有职业道德的医生成为了反法西斯的国际主义战士。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认为,该剧创作者将视角从传统的再现战争转入到写人物,写人生故事,写人的内心,剧中有国际主义精神、 有人道主义内涵、有革命情感等等,让战争题材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深化。李京盛表示,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是表现战争本身 的残酷,更重要的是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战争。“要让战争题材有更高的人文高度、和平高度和人性高度”。

  “在剧中马海德既是一个形象,也是一个视点。”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赵彤认为,作为形象,马海德从中国革命史的旁观者、同情者、支持者,最终 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一个责任担当者。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对中国的感情、他对成为中国公民的渴望,是在时间和实践的洗练下完成的。这种真切的个人命运 史是本剧打动人心的基础。作为视点,马海德是观众借以新的眼光关注中国革命的窗口,马海德的观察判断方式,不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式的方式,而是来自大洋彼岸 的异域方式。因而,他对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体会认知,经历了从不解到理解、从隔阂到融合的过程。他的归属判断,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的正义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来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信任。

  针对当下一些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过于随心所欲,没有根基、缺少内在驱动力、人物空壳化的问题,《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该剧的创作为艺 术人物的“生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她谈到,该剧片头曲中有句歌词是“这段时光被永远铭记”。其实永远铭记的不是这段时光,而是这段时光中的人——抗日战 争中身处延安的马海德,以及马海德身边的人成为全剧的灵魂。该剧是一次向电视剧重在写人物的创作回归,该剧写了战争中的人,尤其是写出了战争中马海德、苏 菲等的人性光辉,也重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马海德为什么留在了中国,为什么去了延安,为什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

  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认为,马海德的塑造是成功且有新意的。马海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中国的,由于他到中国的种种经历,使他决定留在中国, 这个过程是心理变化的过程、情感升华的过程。创作者在人性的挖掘上深入、可信。无论是历史的史实,还是虚构的成分,都有一些可能性、合理性,所以从文学叙 事的角度来讲,马海德是从人性中走出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而不是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模式中走出来的马海德。

  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章壮沂也深感这部电视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扎实、用心。虽没有惊心动魄的强节奏,但是非常吸引人。他总结说,第一是因为 该剧紧紧围绕马海德工作的特点以及人物性格来做文章,成功地表现了马海德的工作精神、敬业精神、人物性格。第二是善于利用细节来串联故事,揭示人物的内心 情感,表现细腻。马海德对待伤病员和老百姓从不讲条件,有求必应,一视同仁,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病人的要求。剧中的一个情节是,战场上,他不顾自己的安 危,连续三次为伤病员献血,直到最后一次献血晕倒,这样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对观者极具内心的冲击力。

  据制片人魏瑞敏介绍,自开机以来,剧组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拍摄地平均气温是零下15度……大家一直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坚持拍摄,毫不夸 张地说:“一路走来,都是马海德精神支撑着我们,他的大爱感染着我们”。魏瑞敏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使马海德精神能够传递下去。

  该剧的导演万盛华一直热衷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他认为,执导该剧是件有意义的事。但如何让有意义的事同时又有意思,万盛华反复强调,“第一个 字就是要‘真’”。万盛华认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非常不容易,拍摄一部好的抗战剧,一定要抱着真诚的心,剧情要真实,演员要动真情。万盛华讲述,第一 次偶然听说马海德的故事深受感动,心中埋下了创作的种子,之后有意无意的几次深入了解,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当真有机会结缘这部电视剧时,他早已是蓄势 待发了。

  对此,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深表赞同,他认为,创作源于生活,生活积累很重要,但生活积累里情感的积累更重要。艺术家只有创作自己被打动的、有着长 期情感积累的题材,才能真正打动人。艺术是传递情感的。该剧为什么感人,原因就是创作人员是带着真诚、真情的创作心态来塑造他们所崇敬的人物的,因此这条 经验值得今后的创作者们重视。

  与会专家还谈到,对于当代中国青少年而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之于他们的陌生度、与马海德刚到中国的陌生感有相通之处。这种隔膜之感,是我 国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怎么让“80后”、“90后”这些没有切实历史体验的新生代,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去认识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历 史、认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探寻的发展道路,《历史永远铭记》给出了一个范例。此外,马海德尊重生命、患者只有轻重缓急没有高低贵贱的医学理 念、职业精神也引发对当下医德、医风的思考。这也是该剧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