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农家书屋:重建“耕读传家”传统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15日08:34 来源:人民日报 张贺

  五一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李传文在书屋里给小学生们讲课,他说书屋接待最多的就是学生读者。
刘婧摄

  月河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沈继惠4年来攒下了6大本图书外借记录簿,图为沈继惠向参观者展示借阅记录。根据记录,4年来月河村农家书屋共计接待外借图书读者2600余人次。
张贺摄

  从2005年第一家农家书屋在甘肃建成以来,全国已建成60.0449万家,基本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这项重大 文化惠民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农家书屋因此被誉为“家门口的图书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但近来一些媒体报道农 家书屋存在利用率不高、来看书的农民不多、选配图书不符合农民需求等问题。有的报道甚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农家书屋的境遇。是农民真的不需要看书?还是 书屋建设管理的确存在弊端?农家书屋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农家书屋调研 组来到陕西。

  阅览室里人不多,图书外借是主流

  仲秋时节,关中大地到处是绿油油的玉米地,大红石榴和酥梨压弯了枝头。正值秋收农忙,记者看到来农家书屋阅览室里看书的农民的确不多。但外借图书登记簿上的记录却显示,即使在一年最忙的日子里,农民们也会抽时间借书看书。

  在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农家书屋,记者统计了今年8月14日至9月15日的借阅记录,30天内共计11位村民借阅了13册书。该村130户,439人,其 中常年在村里生活的大约200人。可见有阅读习惯的村民约占全村的1/20。在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农家书屋,厚厚的6大本《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登记簿》详细 记录着外借图书的书名、出版社、价格、借书人、借书日期和还书日期。管理员沈继惠说,书屋自2011年9月开放以来,共计接待外借读者2600余人,平均 每年有600多人次外借图书。月河村常住人口4100人,按书屋的记录,阅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

  这两家书屋的数据与2014年的 一项调查大致相符。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33.3%的村民使用过农家书屋,15.6%的村民每月至少使用一 次农家书屋,人均每年使用农家书屋5.55次,农民对农家书屋的满意率达到63.6%。

  显然,仅仅根据农家书屋阅览室里见不到读者就断言农家书屋不受群众欢迎,是不准确的。沈继惠解释说,如今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有妇女和老人带着孩子生活,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在书屋的阅览室里看书,大部分人都会把书借回家看。

  但这样的数据与农家书屋建设者们以及社会舆论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只有1/3村民使用过农家书屋,剩下的那2/3为什么没有迈进书屋的大门呢?农民缺少阅读习惯是主要原因。

  记者在华县、安康等地进入农户家中调查,几乎没有在农民家中见到藏书,家中有书架的一个也没见到。在步背后村村委会边上的郭大爷家,记者问他家里有没有 书,郭大爷把记者领进卧室拿出了五六本灰蒙蒙的书,除了一本励志类图书之外,其余都是医药卫生方面的小册子。在旁边的另一户人家,两兄弟刚刚盖起了新房, 屋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就是没书。哥哥说,平时忙着做生意顾不上看书,有空会去书屋翻翻报纸杂志。有意思的是,在该村一些新建住房的大门上镶嵌着 “耕读传家”的瓷砖。华县杏林镇三溪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李国正对记者说,现在村里主要是“386199部队”,剩下的老年人对看书兴趣不大,更喜欢跳广场 舞。

  “正因为农民缺少阅读习惯,我们才更应该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力度。”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印刷发行处处长张光荣说,农民缺少阅读习 惯不是他们天生就不爱看书,而是从小没有机会接触图书,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书屋建成了,农民有了接触图书的机会,才能谈得上培养阅读习惯,书屋的利用率才 能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长期从事阅读研究,他指出一个人如果在12岁之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以后爱上看书的可能性就很低了。阅读要 从娃娃抓起,是国际公认的阅读规律。但我国农村历史欠账太多,长期以来文化基础设施短缺造成农民群众缺少阅读习惯。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只是在农家书 屋全面建成的2012年以后才得到初步缓解,要求农村的成年人大量阅读是不现实的。

  据统计,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后,全国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实施以前的人均0.13册增长到人均1.13册。

  张光荣说:“我们希望通过农家书屋重建农村‘耕读传家’的传统。但传统中断了那么多年,重新接续上当然很难,不能指望今天书屋建成了,明天这个传统就恢复了,这需要时间。”

  扩大读者群,希望在孩子们的身上

  王建刚、王建涛兄弟俩曾是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的留守儿童,在上初中的3年里,父母外出打工,兄弟俩的课余时光和寒暑假基本是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度过的。书 屋的2万余册图书为他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缓解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寂寞与思念。这座书屋是汉阴县委党校退休教师李传文于2006年自费在自家老宅里成立的。李 传文说,他最高兴的时候就是附近五一小学和中学的孩子们来借书的时候。9年来,李传文的书屋接待最多的就是学生读者。

  月河村书屋正式开 放日期是2011年9月20日,但记者看到第一本外借图书却是在10月13日。这中间的20多天正是书屋管理员沈继惠最煎熬的阶段——“没人来,都不知道 农家书屋。我当时就想,要想把书屋办好,中心工作就是不断扩大读者群。谁最爱看书?谁最有时间看书?当然是学生。”沈继惠和附近的小学、中学联系,免费给 每个班级发10张借阅证,请老师发给表现好的学生。这一招果然见效,学生们的到来使书屋的利用率猛增,而且还带动了家长来书屋。

  农村少 年儿童的阅读状况给人以希望。华县图书馆馆长王翠侠对记者说,孩子们的阅读需求是很旺盛的。今年暑假期间,华县图书馆举办了国学主题阅读活动,每天到馆参 与的孩子多达两三百人。现在学校在教育部和文化部的支持下普遍建立了图书室,老师每到寒暑假都会布置阅读作业,开出必读书目,由家长为孩子买书,并监督孩 子阅读。所以现在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明显高于成年人。

  三溪村书屋管理员李国正和步背后村村支书郭仲文都说,小孩子最爱往书屋跑,特别是教怎么写作文的书最受中小学生欢迎。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经理赵恒峰近几年一直在各地搞阅读推广活动,他发现越是中小城市、越是县城,阅读推广活动越受欢迎。“我们分析,大城市的 孩子不缺书,越往下面孩子们的书就越少,对阅读就越渴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年儿童平均每年大概读3到5本书,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3本到15本, 差距很大。”赵恒峰说。

  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书屋建设者们的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幅提高了少儿类图书在《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中的比重,少儿类占比从2008年的10.2%提高至目前的32.3%,成为推荐目录中数量最多的第一大类。

  在李传文书屋里有一本破旧的读者留言簿,留言者以学生居多。一位名叫李俊乐的小朋友在2010年11月23日写道:“今天,我在书屋里找到了一本我最喜欢的书是《星星物语》。这(是)一本好书,我的体会是:读书使人聪慧,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让我们爱书吧……”

  好的管理员是办好书屋的关键

  在陕西调研期间,记者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农家书屋办得好坏的关键在管理员。凡是管理员有文化、有责任心,书屋的管理就规范,开放时间就有保证,在村民中的口碑就好,反之则差。书屋管理员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佩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拿政府一分钱,都是在义务奉献。

  以汉阴县179个农家书屋为例,其中21个管理员由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自愿担任,占总数的11%;27个管理员由村级小学教师担任,占总数的 15%;131个管理员由村干部兼任,占73%。一般由老干部、老教师担任管理员的书屋免费开放服务到位,能做到全天候随时开放,随叫随到,同时还能送书 上门,组织阅读活动以及指导群众读书;由村小学教师担任管理员的书屋能做到让孩子们读书,并通过孩子影响家长读书;其他由村干部兼职的书屋,山区村能做到 每周周三坚持开放,部分村能做到每周开放两天以上。总体情况是各城镇、集镇人口密集的地方好于人口少的地方,平川地区好于山区。

  前面提 到的月河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沈继惠曾是县长,退休后自愿担任书屋管理员。他的书屋面积不大,但干净整齐,图书报纸杂志分类清楚,借阅登记详细准确,书屋人气 很旺。五一村书屋管理员李传文已经把自己的祖宅全部变成了书屋,今年还计划在自家的空地上自费盖两层图书楼。李传文在当地是名人,各界对他的书屋非常支 持,捐赠的图书越来越多,屋里已经放不下了。俩人的共同特点是有知识有文化,对书屋这项事业充满热情。但毕竟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都在寻找能接替自 己的接班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刘国辉是调研组成员,在他看来,沈继惠、李传文等老干部、老教师就是当代的“乡贤”,他们所做的工作 就是在接续耕读传家的乡贤文化。“但不能永远叫人家无私奉献吧,国家应该考虑要么成立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要么拿出专门经费雇人管理。”刘国辉建议 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