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中国艺术海外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异质文化圈中传播好中国艺术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16日08: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婧文

  2015年10月10日到11日,由江苏省哲学社科联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海外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4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围绕海外受众接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传统艺术海外受众的基本类型、海外受众认知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路径、如何在异质文化圈中讲好中国艺术的故事等议题进行研讨。

  郭广银希望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索把握海外受众对中国艺术的认知方式,探索海外受众认知中国艺术的基本路径,进一步增强中国艺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促进中国艺术在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中国艺术海外传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其历史的梳理与对现状的分析是研究海外认知情况的基础。王廷信认为,近30年来,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研究最为充分,但这些著述尚非专门性的研究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的学术著作,不利于从艺术的角度看清楚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细节。有关具体的艺术门类海外传播的历史著作稀少,也很不平衡,除瓷器、音乐、戏曲等门类的有限著作外,其他门类海外传播的历史研究还很缺乏。有关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的理论著作在戏曲、电视、美术领域较多,其他艺术门类还未多见。台湾中央大学孙玫扼要回顾了戏曲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讨论了戏曲在西方所产生的在其母国所不曾有过的变异和景观。韩国全北大学郑元祉分析了朝鲜时代的男社堂牌传承的历史路径以及东亚各国共同继承的戏曲文化元素的状况。王永恩简述了中国话剧传播过程中从“难”到渐渐被国外受众所接受的过程,并分析了中国原创话剧走出去的主要途径。韩国大邱大学金宝敬从多个层面讲述了《顾氏画谱》对朝鲜后期绘画的影响。李牧借助自身的经验,分析了中华舞狮在纽芬兰的身份认同问题。郭婧文探讨了中国内地戏曲市场与海外传播之间的关系。常宁生考察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学科发展过程中西方学术体系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指出美术史研究必须超越中西二元对立,完成中国艺术史学科现代形态的转化。王菡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梳理,认为20世纪早期欧美中国美术史研究与海外收藏有着密切关联。梁燕以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在海外演出为观测点,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前苏联对梅兰芳演出的接受情况。

  在全球化与大众传媒语境下,如何使中国的艺术能够适应当下时代的变化,完成有效的传播,也引起学者的关注。韩国东国大学姜春爱用大量资料展示了中国戏曲在韩国的传播路径。张蓓荔探讨了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三个结构性要素,并结合6年来在欧美各主流艺术节、演出季交流、考察的经历,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王安华探讨了海外受众认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几种不同方式。李鸿良以自己的传播经验提出应以人文情怀传递艺术的美,以艺术的美扩大中国的软实力。朱庆提出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整合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资源向海外传播。周凯提出与当地媒体合作交流、加强本土化传播、创新中国戏曲艺术品的制作传播策略。陶小军探讨了近代中日书画市场交流活动中各自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书画在海外传播的启示。岳晓英以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和新加坡国际基金会为例,探讨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艺术传播的重要性。瞿文妍指出大数据时代对本土IP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

  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实践的过程,我们更需要转换视角,从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的相关问题。韩国大邱大学李吉淳以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中庸之道”思想的运用来谈中国文化对韩国设计的影响。梁国伟认为中国戏曲是以“气”为核心的程式化表演,需要以“交感”的方式进行传播,以此来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张波认为应采取措施引导海外受众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翁再红认为从“遴选”到“转义”再到“输出”,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背景下召开的。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指示,重新唤起了理论界对艺术传播的新一轮重视。本次会议集中反映了国内外专家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艺术对外传播研究的新成果。会议提出的多种命题,不仅对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将会对中国艺术对外传播的实践创新富有参考价值。(郭婧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