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由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魏建主持。揭牌仪式后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发起,学术研讨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王万森教授和贾振勇教授主持。
参与会议的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杨学锋,山东省互联网信息监管办公室主任高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少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存昌等各级领导以及赵宪章、贺绍俊、汤哲声、马季、傅书华、陈定家、邵燕君、庄庸、王国平、刘琼、刘英、杨晨、谢思鹏等来自省内外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出席了会议。
最好的时代:网络文学的时代意义和潜在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首先进行了发言,他提出网络文学正处在“最好的时代”。这来源于中央的关注、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网络文学”,称其为“新的文艺形态”,提出要推进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的创新性融合,鼓励传统文学的作家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也提醒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现在的文学研究、文学体制、文学管理主要还是针对传统文学领域,在网络文学领域中是缺席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研究新的问题,包括学习新的理论,总结新的经验,对文学的积累和把握才会更内在、更深入,更有主动权。网络研究中心的成立适逢其时。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题为“茅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的发言中指出网络文学有着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长处,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同放到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上来比较,对中国文学本身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作家协会马季指出在网络文艺中文学独领风骚。网络文学是网络中最先起步的文艺样式,受众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形式最自由,由其衍生出本土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剧、网络有声读物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为新世纪我国文艺发展打开了辽阔的空间。对于文学而言,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同样属于表现范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而个体世界的差异才是丰富的文学生态的源泉。但就现实而言,在网络文学生态系统中,非现实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恰是其迈向主流化的一大障碍。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一直困扰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者的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周志雄教授做出了解答,他认为网络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其文学性可以和纯文学比肩,而是在文化上的贡献。在今天,谈论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媒介、资本、市场、读者、国家意志和文化传统,一群文学青年和一群借助网络媒体创业的年轻人创立的商业网站已经对中国的文学版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话与协商:亟待建立符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
近年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已影响到文学的生态和结构。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巨大发展帮助人们实现了“全民写作、全民阅读” 的文学梦想,培养了大众对文学的兴趣,提供了文学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它打破了文学的神秘感和精英书写模式,为传统文学提供了观察及反映生活的新视野、新范式,丰富了原创文学内容,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影视、游戏、动漫产业提供“母本”。然而,传统文学界与网络文学界之间却存在着似有似无、若明若暗的隔阂,建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属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
《名作欣赏》杂志社副主编傅书华提到,网络文学是一个亟待填补的薄弱领域,要将原有文学创作生产力与文学研究生产力转移到网络文学领域中来。起点中文网总编辑杨晨指出网络文学目前的内容单一化和现实题材的衰落与相关标准的缺失、含糊有很大关系。为网络文学定标准、开枷锁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对此,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保定市作协副主席桫椤认为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网文同质化的现象使必然的。网文的“经典化”并非是要产生像“四大名著”那样几部在文学史上能够流传后世的名著,而是要整体提升创作水平,满足读者高层次的大众文学需求。17K小说网创始人刘英则从行业角度提出,应当推动从业界向学界的转化,研究中心应成为两者的交流平台,致力于网络文学体系的建立、网络文学史的书写、对作家与编辑的培养。针对如何解决这一热议问题,杭州师范大学的单小曦教授认为,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四方主体的合作型批评,可能是一条符合中国网络文学现实需要的批评路向。
承继与创新:关注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特质
网络文学固然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但它根植于中国现实社会,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一直以来,网络文学面临着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还是趋近汇合的选择。在网络文学研究初期,它一直被看作是传统文学的对立面,但我国的网络文学又不像欧美的“数码文学”、“电子文学”那样彻底地与传统割裂,它整体是一种向左发展但趋缓的趋势,即文学的惯性使其越来越向右靠拢,形成一种与传统文学逐渐融合的状态。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能脱离传统文学,需要研究二者的交互,同时也要注意把握网络文学动态的不确定的变化。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发言中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谈到其各自的长处和短板,认为应当二者应当互相交流、砥砺、切磋、互补。传统文学所具有的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艺术上的精致性等都是网络文学不能比肩的,但网络文学表现出来的价值也是传统文学难以企及的,它的价值在于市场、在于读者、在于大众与草根。网络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旺盛的激情、抓人的故事结构、阅读的代入感等特质也是传统文学不能忽视的。中南大学的欧阳文风教授从近年来备受关注与争议的网络热词“暖男”谈起,他认为“暖男”一词积极建构着新时期关于男性社会期待和审美理想的文化风尚,同时也深刻表征出网络言情文学在传统男性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些颠覆与想象。当传统文学中的高大英雄人物与铁骨硬汉形象被体贴细致的“暖男”所取代,究其原因,都市化生存与情感焦虑、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引导、鲜明的两性对立意识减弱以及媒介的推波助澜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流行背后依旧有传统文学的潜意识影响存在。在这一点上,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也是认同的。他从最近火爆市场的电影《大圣归来》说起,认为《大圣归来》的成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传统文学作品“西游记”母题的重新演绎。网络新文学对传统母题的演绎早有先例,例如“妖乱长安”在二次元世界的演绎,《悟空传》、《朱雀记》等作品的热传,都是网络亚文化通过网络文学主流文艺进入大众流行文化的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从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重组”的需求出发,重新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生活发言的能力,重塑传统、法统、正统,建立文学新体系,使青春的心链上中华文明的根,以“互联网+新的文艺形态与业态”的形式,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述方式。
机遇与挑战:推动网络文学更好地发展
在北京大学的邵燕君副教授看来网络文学已成为了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学场”。在其中,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网络文学“自主力量”以及媒介革命的力量正在进行博弈。她认为网络文学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寻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承担起作为“孵化器”的新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定家敏锐地察觉到网络“悦读”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合理及局限。
山东师范大学周志雄教授提出了商业资本制造的“读者幻境”是否能够打造出影响世界的IP,网络文学能否承担一个伟大时代文化传播的使命等一系列极具价值的问题。掌阅文学副总经理谢思鹏依据丰富的行业经验对网络文学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缩短打造优质IP(知识产权)的时间周期是尤其重要的。
山东师范大学孙书文教授将目光投注于“网络文艺”,他认为网络文艺是科技性的互联网与人文性的文艺结合的产物,只有更好地驾驭科技这一战车,才能让网络文艺成为新时代的新文艺。应当积极推进网络文艺在文艺与科技、文艺与市场、文艺与大众的张力关系中发展。中国作家协会马季先生在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进行展望的同时,提出在这一场文学变革中研究者应当迎刃而上,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对网络文学在急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面疏导,及时校正。
贺绍俊对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说这是一次信息密集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多个方面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学术探讨。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这次研讨会涵盖了网络文学的方方面面,比方说,探讨的对象有类型小说,有诗歌,还有微电影;既有文本研究,也有生产方式的研究;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细读;既有纯学术的研究,也有网络从业者的经验之谈。网络文学的确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对研究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有特别大的挑战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文学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一个新的文学体系,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应该有一种自豪感、一种优越感。网络文学研究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大视野,要考虑怎样处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融合、交汇、渗透是显见的趋势,但无论如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必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作为研究者的困惑是如何从传统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从传统文学的思维体系中去研究网络文学肯定具有有效性,但有可能会遮蔽掉网络文学的新质和特质,难以彰显它的新和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