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原创作品作为文艺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追求、方向格调对于创作者一直是一个重要命题,而《意见》的内容无疑对于创作者们再一次提出了新要求。
原创是相对于改编而言的,是平地抠饼,创作者要从无到有生发出构思,再用技术将其实施,并且要追求“这一个”与“很多个同类作品”之间的区别,成为惟一。它的魅力与难度皆源于此。而创作者是作品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作品的价值追求就体现在创作者自身对创作的追求上。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作者能否保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能否克服习惯势力的束缚。这其中包括惯性思维,以及主流审美、观众喜好。从大的方向上,我们要为人民而创作;从具体而微的方面,我们要为观众而创作。这样问题就来了,当一个作者坐在电脑前,他要考虑到大多数人喜好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迷失了。作为一个创作者,个性最为重要。众口难调,事实上当下观众群体的分众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是否有勇气去探寻生活潜流之下的涌动,揭示生活表层之下的真相,去探寻新的戏剧样式,探索舞台的边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是创作者在当前急需要考虑的问题。毋庸置疑,具备一定创作经验和技巧的作者在自己的创作中,随着经验值的增加,大家也会不断发现,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可以风险最小化,找到位置之后,往往安于现状,由此可能带来的隐患是进行自我钝化或者自我阉割。可以非常聪明地去判断出写什么能够讨好自己的委约方,讨好观众,进而形成惯性,这对创作者来说是很可怕的倾向,“文件”一旦加了保护,新的东西就很难再进入了。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创作者应如何克服困难,坚持对戏剧本体的追求。戏剧艺术究竟应该去反映什么、表现什么?演出后创作者普遍都会注重评论反馈,反观自身,校正未来创作方向。一方面是来自专家的评论,比如研讨会等,它们属于主流价值观的评论,具备专业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来自网络的自由评论。而对于戏剧作品,很多观众表现出一种倾向,想要在戏剧舞台上看到一个新颖复杂的故事,超越了他对于舞台剧其他方面的期待。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新意?我怎么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观众看惯了电视剧,对于戏剧也有着故事曲折性的过分追求。观众们也喜欢“接地气”,要看到自己的现实生活,最好对号入座。面对这些期待,创作者应谨防自己的作品过度表层上的贴近。因为现实生活一旦被照搬照抄,舞台上就会产生“一片生活”,不加选择一样会产生对生活表面化的引用。而生活呈现出来的其实并不一定是它的真相,呈现在舞台上,需要创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提炼。一些实验戏剧并没有原汁原味地去反映生活,但它们体现了独特的况味,否则观众还不如去看网络视频和街头巷尾那些最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好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的,各个艺术门类都是如此,在特定领域中无法模糊的是艺术本体的特质,有追求的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有坚持与判断。而对于每一个作品,观众的反馈是千奇百怪的,有多么深情的赞美,就有多么响亮的叫骂,有坚定判断的创作者不会被这些东西所左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进而也会清楚自己作品的受众是哪些人。当创作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每个人心里应该更加坚定,更加有判断。
第三需要考虑的是,在书写当下、反映时代精神的时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去切入。同一个题材可以有许多种写法,许多种切入点,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视角朝向哪里。目前戏剧作品同质化的倾向较为严重,讲一样的话,选择一样的角度。创作者在传达正能量的时候,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比如孤独感、比如无法走出的困境。而在表达这些东西的时候,如何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避免自说自话的梦幻状态,这是创作者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当代原创戏剧的价值追求一定是戏剧人的价值追求,在当下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之下,戏剧人应该自省,追求更广阔、更多样、更独特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