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杜学文:批评家要有关注世界的独立表达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28日08: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杜学文

  批评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有其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环境来看,缺乏有利于批评发展的良好条件。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一是受市场化大潮的冲击,能够刊发严肃批评意见的阵地大大减少。纯批评刊物由于发行量有限,缺乏理想的经济回报,先后停刊,所剩不多。一些报刊也压缩刊发批评的版面,因为批评的读者群很小,相应地,经济回报也不高。由于对经济效益的绝对化追求,使严肃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阵地面临严重的萎缩状态。其后果是,严肃的意见缺少表达的可能,新人难以出现。相反,娱乐化的“报道”逐渐有取代严肃批评的趋势。这些消息性的宣传、介绍因为比较及时,能够抓住读者的兴奋点,特别是善于设计耸人听闻的标题,长于披露明星、名家的隐私轶事,读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扩大报刊的发行量、广告收入,取得较好的经济回报,正在大行其道。二是批评的文化环境不好。要开展实事求是的批评,当然要指出创作中不好、不理想的地方。但是,这就涉及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常的学术批评往往被误指为人事纠葛、左右之争,被批评者难以接受,批评者不能说真话。除此之外,针对共同话题、创作现象开展的学术论争也基本没有。在发表阵地大大萎缩的情况下,不同观点、思想的交流、讨论也极为少见。人们往往是各说各话,自言自语,批评蜕变成了一种个人的言语。第三,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批评的人越来越少。已有成就的多有改行之举,新人难以出现。过去,在文化机构如文联、作协这样的单位,有许多从事批评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此外,还有许多社会上热衷于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不一定在文化机构工作,但是自己有积极性。现在,这样的人几乎不见了。目前只有大学中还有比较多的人在坚持批评。由于有科研考核、职称晋升等外在的条件支撑,还能够支持一部分人从事批评。但是,在其他机构就没有这种条件了。凡此种种,均不利于批评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除了这些客观方面的原因外,批评者对批评的认知定位也非常重要。许多人认为批评就是分析一下作品的特点,特别是优点,比如人物形象如何,结构有什么长处,主题是什么等等。这当然是批评,但绝对不是批评的全部,更不是批评的本质。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作品的解析,我认为还是很有问题的。这种批评观,是一种缺乏独立性的批评观,是将批评依附于作品的批评。也正因此,出现了忽视批评、蔑视批评,或者认为批评者是吃作品的饭,是作品的附庸等十分错误的观点。当然,在实际中,许多批评由于种种批评之外的原因,如人情请托、利益交换、宣传要求等,把批评局限在对作品的解读,甚至是叫好的层面,使批评成为作品的附庸,也是大量存在的。这当然极大地损害了批评的独立性,弱化了批评的思想性。那么,批评到底是什么?我以为要从这样几个层面来考虑。

  首先,批评是有其独立品格的。就是说,批评不是作品的附庸。虽然在实际的批评中,往往有许多依附于作品的批评,但这只是批评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能体现批评价值的方面。就如同我们讨论经济一样。经济虽然要研究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问题,但是,经济中仍然有许多事情不能单纯从增长的层面来看,甚至我们也不能说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经济。实际上,经济学的目的应该是如何通过经济的手段使整个社会更加良性地发展。比如,社会的公共领域就不能简单地说增长,但是要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却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经济依然要涉及到许许多多非经济的领域。比如财富的分配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源的消耗问题,以及由此而延伸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缘政治格局的问题及相关的国际关系问题等等。因此,最好的经济学家不是仅仅知道生产与消费等具体问题的专家,而是通过对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提出积极意见的专家。批评亦然。虽然批评不能脱离对作品的解读,但对作品的解读并不是批评的最终目的。批评不只是跟在作品后面的讲师,也不仅是提高作品影响力的工具。尽管我个人认为批评需要具备这样的功能,但是,批评不能满足于这样的目的。批评是建立在作品之上的,能够表达批评者对社会人生思考感悟的文化活动,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表达人类情感价值的选择。因此,批评就具有了一种超越解读具体作品的独立性意义。批评就是批评。只有批评确立了这种独立性,才能摆脱附庸的地位,进行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表达。

  但是,批评毕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分析判断。比如时政评论,是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分析来表达意见的,它要求从事时政分析的人要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社会形势有相当的研究。而批评家则应该对自己批评的文艺作品及一定时期内文艺创作的态势有相当的了解。批评虽然不以作品为目的,但是却不能脱离作品。换一种说法就是,从事文艺批评必须从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开始,这是批评的基点。批评家应该长于对作品的分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比如,有的人善于对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有的人善于探求人物的“原型”,有的长于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解读,有的更多地从接受的角度看作品等等。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从事批评的人,对作品本身不了解,没有敏锐的感悟力、鉴赏力,肯定难以进行有价值的批评。所以,批评,当然是文艺批评,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作品本身的认知。这种认知奠定了批评家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批评家才能展开自己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就是说,批评家要通过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情感、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其中暗含的价值选择进行评论,以分析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时代、人物命运、情感意义,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价值与情感选择。这与其他的评论分析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那些非文艺的批评所关心的是理性概念的表达,而文艺批评则更注重对人们的精神、情感产生作用。这也是文艺批评与其他批评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文艺批评存在的价值基础。文艺的意义就在于从情感的层面表达人类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从理性概念的层面进行归纳分析,更不是从物质的层面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相应地,文艺批评也更重视人的精神与情感价值。它强调的是,作品是否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了净化,是否提升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神圣感,是否给人们以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关爱,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人伦关系,从而从个体的人走向社会的人,从情感领域走向行为选择。

  因此,就批评自身而言,不能使自己局限在简单的作品分析中,而是应该从具体的作品分析中超越,直达社会人生的价值层面。批评应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出作品不便或没有说明的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并明确告诉人们正确的价值选择。这既是其独立性的体现,也是其根本价值所在。首先,批评应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寄托在人物形象上的情感表达揭示出蕴含在人物形象背后的价值选择。一般而言,文艺作品应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即使是那些虽然没有直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同样也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选择。这种选择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具有了社会意义,必将对社会产生影响。那么,批评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分析,揭示出这种选择的价值。其中,哪些是正确的、有意义的,哪些是错误的、无意义的,需要批评者通过批评告诉社会。这是批评者的责任,也是批评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表达自己思想的客观要求。其次,文艺作品总要表现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对人的进步、完善将产生什么作用,往往比较隐晦、含蓄。它总是通过各种细节、形象来显现的。如果是一种良性的、积极的生活状态,就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否则就是应该反思、批判与扬弃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其生活状态总是表现出复杂性。面对这种复杂的现实,批评家应该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对落后的、丑恶的事物的批判,引导人们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再次,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宏大社会背景的作品,往往表现出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了曲折、坎坷的。在某些条件下,历史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历史也可能悲剧性地倒退。这些现象都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而批评的责任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性的提升。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作品表达的委婉,需要批评来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昭示人们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批评不是创作的附庸,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批评蜕化为作品的注释,跟在作品的后面,甚至需要借助作品的皮袍来取暖,确立自己的价值,不仅是批评的悲哀,更是创作的不幸。批评对作品的超越,除了如前所述的种种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创作的引领。任何作品,因为诸多的原因,都存在局限性。即使是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人们也可以指出其缺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也难以超越自己。一些创作者自身具有先天性的局限,比如其素质、才气、能力的局限,生活经历的局限等等。另一些创作者则是因为后天的原因影响了自己的创作。比如,创作理念的问题、观察事物认识社会的方法问题、价值标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同时,由于人们对作品的衡量标准不同,期待不同,评价也不同。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的作品,可能在另一方面不尽人意。某一部分人首肯的作品,在另一些人看来不一定满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批评家除了要对作品的艺术表达进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作品的价值选择进行分析。前者作用的是如何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后者作用的是怎样才能使作品在具备相应的艺术吸引力的前提下,表达积极、健康、进步、向上的价值追求。批评应该在充分肯定作品积极的一面的同时,衷恳地、有力地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特别要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状态、社会生活及价值选择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源于作品又超越作品,对创作者进行引导,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样,批评也就不再是作品的附庸,而是实现了自身独立性的具有引领意义的存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