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纪录电影以专业姿态面向市场

//m.zimplifyit.com 2015年11月02日07:00 来源:光明日报 张梓轩

  10月16日,一部记录珠峰登山向导的影片《喜马拉雅天梯》首映,随后在全国20个城市的200多家影院放映,这在我国纪录电影的院线发行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覆盖规模。而互联网上爆发的口碑效应,也通过这座“天梯”将人们对纪录电影的关注度架向新高峰。可见,在商业片、故事片占据主流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电影正以更加专业的姿态进行突围,力争在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地位。

  近年来,以较为成熟的商业发行模式在国内影院实现放映的纪录电影不断涌现。它们中既有《海洋》《狂野非洲》等来自国外的自然类纪录大片,也有《就是这样》《我就是我》等星光闪耀的明星类纪录片,还有《千锤百炼》《味道中国》等本土原创的社会纪实类纪录片。虽然票房表现各异,却以丰富的亚类型改变着以往国内纪录电影中文献片占据主流的播出结构,用专业的视听呈现对纪录电影消费市场进行着富有长远意义的培育。

  探究这些纪录电影缘何有实力进入院线,我们发现,很多影片在选材之初就已瞄准大银幕,而后“以销定产”,拟定一系列清晰的创作策略与发行策略。明星、自然、历史、极限运动等,都是可以让纪录片具有奇观性的选材,会使观众在电影银幕前获得与在电视荧屏前完全不同的视觉观感,这一点成为吸引人们走进影院的重要理由。

  由于大银幕的特殊属性,要求纪录影片不仅应具备奇观性,对内容如何呈现更要求精益求精,这依赖于主创对视听语言专业性的把握。以《喜马拉雅天梯》为例,全片采用无解说、无摆拍的方式,以真实电影的理念指导拍摄,让人物关系、事件走向、社会变化,全部通过动作、对话与场景得到自然呈现。扎西旺加等著名摄影师组成的团队,让这种呈现清晰而震撼。声音语言上的专业性则不仅仅在于从珠峰山下到山顶一路清晰的原音再现,更有可与国际大片相媲美的配乐。长达45分钟的原创音乐,与剧情走向相得益彰,来自美国的音乐主创在充分体现西藏音乐特色的同时,把现代旋律、节奏和配器手法融入其中,与来自高山之巅的高品质画面,共同打造真正的视听盛宴。

  专业的商业宣发团队,则令那些为大银幕而生的纪录片,准确对接最为核心的目标受众群,并最大程度开发潜在观众。以“快乐男声”参赛选手作为记录对象的《我就是我》,在发行中就采用了面向粉丝的众筹与点映、向媒体进行富有节奏的信息发布、请公众人物和话题人物就影片主题发声以引发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与讨论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商业片营销模式。

  而这些在院线市场获得突围的纪录片,到底给电影消费者提供的是怎样的精神体验呢?与一些典型的、单纯提供视听愉悦的商业片不同,这些纪录片在赖以实现与市场对接的奇观外衣之下,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生活的真实质感,而像《乡村里的中国》《千锤百炼》等社会纪实类纪录片,这种质感便更加强烈。正如观众因为极限运动、雪域风光的迷人外衣走进《喜马拉雅天梯》的放映厅后,会发现它提供的远不止感官满足,更有内心静水流深般的触动。它会让人踏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大地上,在阅览珠峰壮美星空、经幡、流云之余,心中流淌起思索——开始与结束、前行与下撤、恐惧与期待,在地球之巅的风起云涌下平静胶着,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寻常往复。更重要的是,对珠峰的崇拜与对珠峰的征服,竟在这里交错并置,现代性给全人类带来的共同问题,化作银幕上具象而富有力度的呈现,这也使影片拥有了跨越民族差异、走向世界市场、触动人类心灵的内在文化内涵。

  纵观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纪录电影,虽然发展之路、生存模式和类型侧重有所不同,观影人次、票房规模与市场份额却均较为可观,在其国内人们文化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2013年,台湾地区一部名为《看见台湾》的纪录片,创下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纪录;2014年,韩国一部名为《亲爱的,别过那条河》的纪录片,以逾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赶超故事片。在这两个地区,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部纪录电影获得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虽不频繁,却不鲜见。与之相比,中国大陆纪录电影作品无论从票房成绩,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相去甚远,中国纪录电影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电影的总体票房在不断扩大,2014年这一数字已近300亿元。在文化消费水平逐步提升、电影观众基数大量增长的市场趋势下,中国纪录片人也正在发力。纪录片以真实的力量、严肃的品格充盈着强大的艺术力量,滋养着观者的心灵,在电影市场商业气息浓郁的现状之下,对文化消费的精神体验做出富有高度的引领。

  (张梓轩,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