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中国文论走出去与国际话语权提升

//m.zimplifyit.com 2015年11月09日08: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连桥

  近日,《外国文学研究》同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韩国东西比较文学学会、东国大学、建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汉阳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檀国大学等合作,在韩国首尔与釜山共同举办了“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代表就文学伦理学批评诸多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积极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此次会议以“超越国界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文学在韩国、中国和世界”为主题,重点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儒家经典、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民族文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教育、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的道德教诲、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韩国儒家传统、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韩国文学等问题。吴元迈在大会致辞中说,重新认识人道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文学领域的人道主义,而且要关注自然领域的人道主义。与会外国专家分别从文学、哲学、历史、神话等视角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讨论。33位来自中国、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爱沙尼亚、匈牙利、挪威、日本、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做了大会主题发言。

  伦理批评:中国文论走出去与话语建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理论家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立的文学研究方法,旨在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阐释和评价文学,认识文学的道德教诲功能,挖掘文学蕴藏的道德价值,发挥文学在精神道德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家独具特色地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专门术语,诸如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等,并对文本、口头文学、审美等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此次会议的主席、东国大学英语系的金英敏在致辞中强调:当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正遭遇与其他理论相对抗的时候,文学伦理和文学批评迎来了“伦理转向”。“伦理转向”的趋势正好印证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话语空间与实践的可能。国际文学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论”的大会主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的积极反响。他对人、人的天性、人性三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和定义,认为 “人性”(human nature)不同于人的天性与本性,它是人所独有的、后天形成的道德属性,认为人性是伦理选择的结果。

  聂珍钊和金英敏的发言从理论高度阐释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构建问题,而来自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玛戈特·希勒尔(Margot Hillel)则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了文学伦理的重要性。她在会上做了“伦理建构与青年一代的文学批评”的主题发言,从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的分析出发,认为青年一代的文学阅读和写作需要加强伦理建构与伦理阐释。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克努特(Knut Brynhildsvoll)的发言题目是“文学伦理研究的自我参照体系”。他强调,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过程中,讨论文本的内容和人物的态度是研究其伦理问题的聚焦点。从美国前来赴会的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上海交大的尚必武则通过文本分析与此呼应。尚必武以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为例,指出小说假借法律与宗教冲突的外衣,揭示用偏执遏制温情、用理性压制情感给儿童福祉造成侵害的社会现象。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别以跨国界、跨学科、跨媒介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积极讨论。

  期刊方略: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对话平台

  在当前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中国期刊加强与国际一流期刊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的讨论与交流,不断强化中国学术的声音,体现中国学术研究的水平、促进中国学术走出去,是我国学术期刊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此次赴韩举办“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知名期刊的主编积极参与对话与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以“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伦理向度”为题做了发言,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进行思考与讨论,指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应该深入探讨文学与历史、人性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学术期刊对中国文学批评“伦理向度”的国际推广不容忽视。《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苏晖以“从《望岩》与《莫娜在希望之乡》看美国华人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的嬗变”为题做了大会发言,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对伦理身份的探寻与选择过程进行分析,是对中国文学批评“伦理向度”进行的批评实践。

  来自国际比较文协会会刊《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 indexed by A&HCI)杂志的主编、匈牙利科学院的彼德·豪伊杜(Peter Hajdu)以“悲剧与(伪)史学的伦理对话”为题做了大会发言。他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学术期刊蓬勃发展,推动学术,前景可观。《文体》(Style, indexed by A&HCI)杂志副主编、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以“伦理两难与汤姆·斯托帕德的《艰难的问题》”为题做了大会发言。他在接受采访时同样表示,中国期刊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增进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学术的了解。显然,中外知名期刊主编的发言不仅强调了大会的伦理批评主题,而且也对中外期刊的国际交流进行了探讨。

  中国立场:学术自信与学术中国梦

  作为在中国本土建构的理论话语,文学伦理学批评从一开始就注意借鉴和吸收,致力于基础理论的探讨和方法论建构,尤其注重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运用。同英美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建构了自己的基础理论,而且形成自己的批评话语,问题意识突出,观点鲜明,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由于文学批评的伦理缺场,中国的文学批评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文学批评远离文学,即文学批评不坚持对文学的批评;二是文学批评的道德缺位,即文学批评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倡导与实践,就是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倾向,从中国语境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的文学批评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思想,就会失去与西方学界平等对话的基础。因此,这次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就是一次中国与西方学界的平等对话。国外学界不仅没有拒绝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相反积极参与中国学术话语的讨论与建构。来自加拿大的艾丽森·考尔德 (Alison Calder)、德国的沃尔冈·穆勒(Wolfgang G. Müller)、马来西亚的潘碧华(Pan Pik Wah)等国外学者,纷纷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对中国学者所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者群体,他们以中国独有的研究视角,围绕着家庭、性别、社会、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伦理命题展开讨论,比如台湾中山大学的黄心雅以文本为个案探讨小说中的伦理与债务问题、香港公开大学的谭国根以易卜生戏剧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中国新女性气质的伦理表达等,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对肩负的伦理使命与学术责任的自觉,也表现出学术界对中国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长期“失语”的反思。同时,大家也为中国学者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受到鼓舞。大批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是这次学术盛会的一个亮点。新世纪以来,接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中国学术的主力军,他们视野开阔,有着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学习的背景,在与西方学术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学术自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