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后,科幻文学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近日,“中国作家北大讲坛·刘慈欣与中国科幻文学”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重庆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作家刘慈欣与陈晓明、姚海军、邵燕君、杨庆祥等评论家共话中国科幻文学的困境与未来。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刘慈欣说,在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里,他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后来,随着对科幻文学界的了解,他发现“这块看似空旷的疆土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那儿,和我同样的人其实不少”。写作了这么多年,他始终坚持最初的创作理念:科幻小说是幻想出来的,但它要有科学分析作为根据。但现在一些作家可能并不接受这样的科幻理念,“他们试图通过一架梯子跨越很多东西,然后达到某一种高度,而不去理会其科学性”。
刘慈欣习惯于构思好整个故事,甚至细节都一一敲定才动笔写。这番对故事的打磨让他的小说总是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在现场,一个学生说,他在24小时的长途火车上把《三体》三部曲都看完了。而多位评论家谈到,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步同质化,小说写作面临着讲故事能力衰退的问题。刘慈欣的小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故事”的重要性。《三体》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故事的叙述,这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向度和空间。
而也有评论家认为,在网络时代,科幻文学的兴起可以打破一直以来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楚河汉界”。科幻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通常被认为是通俗的作品,但它又有着文学上的严肃性。比如,《三体》的严肃性就体现在它是建立在中国人最深刻、最核心的现实焦虑上。科幻文学完全可以以一种科幻的设定和严密的推理将文学的严肃性带入到类型文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