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6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时代重构与经典再造(1872—1976)——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内地与台湾、香港2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52位博士生与青年学者与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做了题为《弹性的“经典”与流动的“读者”》的主题演讲。陈平原指出,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既取决于自身资质,也与历史机遇以及时间淘洗密切相关。政治、资本与学术是影响“经典”形成与转移的三种主要力量。具体到“文学经典”的建构而言,不应忽略“文学史”“文学读本”与“必读书目”三者的作用。与具有经典性的一流人物一流文章“打交道”,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课题,同时也可以提升研究者的精神境界。在陈平原看来,与“专门家”相比,当代中国更需要的是“读书人”。如果说古人时常“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今人则是“为写论文强读书”。所以,应当把“经典阅读”与“随便翻翻”结合起来,回到“读书人”的本位思考与讨论问题。
在传统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知识谱系中,“经典”长期处于核心位置。晚清以降,“经典淡出”成为时代趋势。在现代中国,一个新的“经典世界”也在以“世界经典”为参照的历史实践中被组织与叙述出来。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文系组织召开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与嘉宾先后围绕十个专题,从思想潮流、学术范式、文学趣味、教育制度、理论体系、批评实践、历史叙述与知识考古等方面发言,共同讨论了中西“经典”在现代中国的升降浮沉与是非曲直,取得了重要突破。 (刘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