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正文

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

//m.zimplifyit.com 2015年11月30日08: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西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召唤和现实意义。联系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的实际,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对于鼓舞激励全军将士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更加朝气蓬勃地投身强军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了解到有的作家艺术家目前的创作状态与新的形势任务还不相适应,还有个别同志担心提倡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会不会影响极具个性和多样的精神文化创造,导致军事文艺出现新的概念化现象?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推到了新时代的又一座雄关漫道面前——

  当你就要赶上一场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军事大变革,如果没有一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激情,那还算不算是一个称职的军旅作家艺术家?当你置身一个又一个铸剑、砺剑、试剑的演兵场,目睹一支又一支驶向深蓝、翱翔湛蓝的远航编队,自己却在那里无动于衷、仍然我行我素,那还怎么面对我们的士兵兄弟?

  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追随并展示雄师劲旅迈向强军目标的铿锵步伐,这是时代赋予军事文艺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注定会看到承载着中国精神的人民军队将呈现出怎样的新貌,而积极投身强军实践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又将为中国精神注入怎样新鲜的时代内涵。

  一

  何谓中国精神?我理解,应当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理应成为军事文艺鲜明的创作导向。放眼军事文艺的人物长廊,那些曾经感动神州的英雄人物,至今仍驻留在我们心间。那些坚守信仰高地,哪怕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改赤胆忠诚的英雄;那些心怀铁血之志,敢用胸膛堵枪眼,振臂托起炸药包,用生命燃烧胜利之火而视死如归的勇士;那些舍我其谁,敢于担当,于危情处迸发激情,胆量和力量相互激荡的斗士;那些出污泥而不染,从未放纵私欲,始终拥有纯粹而高贵灵魂的战士……他们就是中国军人,是民族的骄傲,他们创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也为军事文艺赢得了无上的荣光。

  军事文艺工作者需要珍藏先辈们执著追寻信仰、崇尚英雄的真挚情怀,还必须思索如何用艺术的方式点燃精神的明灯,汇聚成强军征途上的烈烈薪火。新一代革命军人匆匆的步履间带着一股新风,抖落他们身上的烟尘风霜,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是新的装备、新的本领;擦拭他们脸庞的迷彩,我们看见的是熟悉又陌生的形象;透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发现有理解和不理解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兴趣爱好。可以说,这一代军人与他们父辈祖辈虽是一脉相承,其与父辈的差异,远远超过了他们父母与祖辈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地用多样来概括,因为他们祖辈父辈的性格和形象或许更加鲜明生动、丰富多样。也不能简单地用复杂来概括,因为他们祖辈父辈所经历的烽火年代和沧桑岁月,其艰险和严峻是后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唯有精神与物质的现代化特征,才是他们的祖辈父辈自叹不如后生晚辈的差异所在。这一代军人与他们的父辈祖辈既是血脉相连,又有隔代差异,而中国精神恰恰就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文化纽带。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用前人的精神传统来滋养这一代军人的灵魂,使他们不仅有现代军人的素质,还要有老一辈军人的筋骨;不仅有现代军人的文化,还要有老一辈军人的道德;不仅有现代军人的激情,还要有老一辈军人的温度。真正让生命中既有的现代细胞与传承的红色基因完美融合,当代革命军人的形象会更加鲜活丰满。

  二

  当下的部分军事文艺作品,尽管创作者的态度真诚且不失严谨,但他们笔下的军人形象还是与生活现实、艺术真实、时代精神拉开了一定距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中国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缺乏生动的表达。

  首先是认识上的差距。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非常丰富,与中国梦强军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在富国强军伟大实践中不断生成与生长着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血肉丰盈、新鲜可信、生动厚重的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军队形象,不仅包含了既定的现实存在,更蕴含了一种向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军队,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精神。回顾历史,我们党带领亿万军民在创立、建设和保卫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创造出了这种伟大的精神,又通过文艺工作者的“二度创造”,重塑了这种精神和由这种精神培育出来的人物形象。其“重塑”的方式和过程,正是以一个个具体直观的文艺形象为表征的。那些经历过战火硝烟、时代变革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从来不把文艺看成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事情,也没有把表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看得遥不可及,更没有与自己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的中心任务对立起来,或把这种服务与机械、单一、僵化的创作模式等同起来,而是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以更宏大深邃的目光去发现并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典型的军人形象,长久地在军事文艺人物画廊中闪耀着经典的光泽。对于今天的军事文艺而言,把握改革大势、描摹时代新意是当务之急,而努力塑造好“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开掘的差距。从数量上看,这些年军事文艺作品并不算少,有的作品对军营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当代军人形象的塑造,表面上看光鲜亮丽、生动活泼,但也有经不起仔细琢磨和推敲的地方。有的军人形象脂粉气过重、奶油味儿太浓,间或夹杂着几句流行的网络语言,怎么看都觉得生硬和虚假。如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人物间情感纠葛和性格冲突的设置过于矫情和陈旧。有的作品虽然触及一些矛盾问题,也是流于军营现实的表层或边缘,对军旅生活开掘的力度和思考的深度尚嫌不足,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和军营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和腐败现象更是缺乏直面的勇气和深刻的剖析。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作家艺术家还缺乏两种特质:一个是敏锐发现和真实面对问题的态度,另一个是勇于开掘并善于表现矛盾的能力。尤其是面对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新旧治军方式的冲突、市场与战场的冲突以及利益与人性的冲突,有的创作者好像患了一种现实焦虑症。他们也想表现如万花筒般丰富驳杂的现实,却又难以把握当下错综复杂的生活。如此心态和状态下写出的作品,只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咸不淡、不悲不喜的平庸之作。

  再次是表现力的差距。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从本质上说,就是军事文艺作品中的军人形象要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应该说军队作家艺术家在这方面有着传统的优势,最突出的是擅长描写战争和进行宏大叙事。但这种优势有时也会变为一种框框和套式,有的作家艺术家在塑造和表现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时,往往一味地江湖气重,草莽味浓。有的作家艺术家不顾及题材和人物的特点,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殊不知文学艺术史上一些短小精悍、朴素生动的作品并不比那些全景式史诗规模的作品逊色,其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同样令人难忘。创作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以为大就是好,真正做到短小精悍、意味隽永也不容易,这方面的艺术标准同样很高。当下,有的军事文艺作品塑造的人物干巴,讲述的故事枯燥,表现的内容单调,反映矛盾抓不住要领,堆砌素材缺少提炼,这当然不是表现手法上“大”或“小”的问题,创作主体缺乏艺术灵感和文化底蕴才是症结所在。因此,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必须把增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或可读性作为一个非常紧迫的创作课题摆到每位作家艺术家的面前,切实提高创作主体表现生活的能力。

  三

  延续历史血脉,培育时代基因。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虽然有着不同年代的鲜明烙印,但都继承了同样的红色基因,又在各自时代的阳光雨露滋养下,长出新的英雄树,绽放新的光荣花。这使我不禁想起一位经历过抗日烽火的战地记者,不满30岁的他在1956年3月14日的日记里写道:“晚上看电影《董存瑞》,我第一次在银幕下面默默地流下眼泪来。董存瑞没有死。这个响亮的名字一年年在我们部队中往下流传着,就像长江大河滔滔的流水永远流不尽。每个新战士的心弦都为这滔滔的流水所激动被洗涤。那些20来岁的小伙子,每个人都有些什么地方像董存瑞。可一时又指不出来,到底哪里像,那粗黑的眉毛吧,不是;那孩子般稚气的爱笑的嘴,不是;那火爆的脾气,也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董存瑞没有死,只不过他化身为千千万万的董存瑞,他们活在每一个青年战士的心里而已。他们各人有着自己的眉毛、眼睛,有着自己的脾气;可他们的眼神所放出的光芒却与董存瑞一样,而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啊!”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温这篇日记,我有一种新的感悟:前面一代的许多人早已倒下,后面的一代正在成长,前人和后人的路,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必须衔接好。这是英雄的成长之路,也是军事文艺的创作之路。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中,表现出新一代中国军人既有与他们祖辈父辈一样的筋骨,又具有属于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新的精神魅力。

  不回避矛盾,敢啃硬骨头。上个世纪的改革与裁军,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蓝军司令》《河那边升起一颗星》《百万大裁军》《啊,索仑河谷的枪声》《天边有一簇圣火》等一批精品力作,以浓墨重彩描绘出了一个个闪烁着时代之光的军中“弄潮儿”形象。今天我们又处在一场新的改革强军的前夜,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裁军的决定已经拉开了这场改革的序幕,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在强军兴军的大舞台上演出一场更加激动人心、催人泪下和威武雄壮的改革活剧。思想的交锋、理论的思辨、利益的冲突、人性的矛盾由此而汇聚,这种上下联动多向交汇的复杂状态为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提供了新鲜的题材资源和丰富的表现空间。军队作家艺术家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自觉站到改革的前沿,近距离地追踪改革先锋们突破樊篱的脚步,捕捉他们思想和情感激荡悸动的历程,描绘他们不惧雨雪、搏击云天的壮举。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和表现那些远离喧嚣、拒绝浮躁、抵御诱惑而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改革者形象。他们义无反顾攀登党的创新理论高地的身姿,坚定守望探索新军事变革潮动的目光,心怀忧患思虑国家安危、军队命运的表情都应承载和凝聚军事文艺撼人心魄的力量。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中矛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在攻坚战中深刻地揭示出壮士断腕的精神,在涉险滩中真实地描绘出“弄潮儿”的风采,这可能是当下最具典型意义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

  部队是个大熔炉,千锤百炼出英雄。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中国革命伟大斗争中不断创造、丰富、继承和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自然不能写成眼下一些青春剧里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时尚男女,也不能写成有的言情剧里为一己私利钩心斗角的冷漠青年。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军人形象,要注意写出我们民族的美德在这一代军人身上的延续,他们汲取诚实、正直、忠厚、仁义的传统文化营养,生长出真善美的大情怀。怀着炽热真诚的心、回报感恩的心、助人为乐的心,对待自己的同志和战友有着亲如兄弟的理解和关爱;对父老乡亲、对同志战友,真的是有如春天般的温暖和夏天般的火热,能够感动人、感染人、感召人。这是中国精神的崇高人格体现,也是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种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勾勒描绘那样轻而易举,而是要经过时代大熔炉的高温冶炼才能铸造成型,还需要在强军实践的铁砧上反复锤打淬火才能磨砺而成。为此,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自己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望远镜和放大镜,用望远镜到历史深处去寻觅传统的滋养,用放大镜到时代的高地去聚焦精神的光芒,以散发着时代热力和强大正能量的军人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强军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