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卢欢)“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暌违六年,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近日面世,书籍腰封上这句话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帕慕克以往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等)中,主角大多是中产阶层,这恐怕跟他本人从小出身大家族、生活环境优渥有关。这次,《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可谓对作者主题和人物设定的一大挑战。帕慕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政治激荡这一大背景下小人物们的日常。主人公麦夫鲁特,一个穷困、天真、正派,有时幼稚,但懂得真爱的钵扎小贩,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生活方式的底层人士。为了这次写作,帕慕克采访了许多人,有卖钵扎的、卖贻贝、卖烤肉丸的,还有在街头的流浪汉。“我把所有这些材料,根据麦夫鲁特脑袋里的怪异感觉来重新组织。”
书中的“重要道具”——钵扎,不仅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更是土耳其地区的一种传统饮料。这类叫卖钵扎的小贩在伊斯坦布尔已几乎绝迹,而麦夫鲁特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最后一代沿街叫卖的人。他的那句“钵扎,最好的钵扎”叫卖声几乎是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里曾让读者充分体验的“呼愁”之延续,让食客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