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馆区、28万平方米、3400余万册文献,早9点到晚9点,日复一日地迎接着数以万计的读者,并为其免费提供冷热饮水,保证中央空调冷热调节……这就是106岁的国家图书馆面对的高饱和的服务压力。
现今,这个庞大系统的运转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总馆北区楼宇自控系统改造着手实施、文津街古籍馆善本库房改造进入科研阶段、运行维护调度中心的蓝图渐渐清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王军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建设楼宇监控中心,旨在将全馆分散的水、电、暖、中央空调等后勤保障系统集中于中央控制室,对各系统运行状况,在适当范围内给予监控。”
机电科工作不再“粗放”
室温将实现自动调节
“G栋421室温度低,请稍微等一下……”机电科科长尤玉柱边接电话边记录房间温度情况,并准备在中央空调系统中进行调节。据了解,国图空调机房已达100余个,4台中央空调掌控着整个管区的冷热温度调节。
“空调制冷时需要散热,家用空调挂在室外就可以,而馆内中央空调系统则需通过4个冷却塔进行散热处理。如果冷却塔发生故障,根据室温情况,一般20分钟至40分钟全馆服务器网络就会瘫痪,连基本的门禁刷卡系统都将无法使用。长久以来,冷却塔的安全运转是我们的一个心结。目前,国图面向国内外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互联网服务,为防止突发性的停电导致服务中断,因此机房电源有备份,但冷却塔电源是没有备份的。”尤玉柱说,2008年曾发生过险情,当时工作人员通过摸索研究,采取了新的冷却原理,及时解决了问题。
目前,国图一期楼宇自控系统改造调试即将完成,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室内温度自动调节、冷却塔监控维护等。“往常,当接到电话说房间温度不合适时,我需要马上离开,去相应位置查看、调节机器。有了这套自控系统,温度只要偏差于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调节了。”尤玉柱说。
边研究边实施
楼宇监控中心加紧建设
国家图书馆馆区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各项业务的开展对机电设备系统的运行保障能力要求很高,而机电设备系统庞大、逻辑结构复杂,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目前,国图南区和北区虽都有楼宇自动化系统,但相互独立,未实现系统集成,部分子系统还没有远程监控。
为此,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专门成立项目组,并申报了2015年馆级科研项目《国家图书馆总馆楼宇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研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的模式,一步步地解决改善现有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张大华说。与此同时,在张大华的带领下,多位员工围绕整个系统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又先后成功申报了馆级科研项目3项。据了解,国图总馆楼宇监控中心建设完成后,可将南、北区的后勤管理集中在统一平台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水、电、暖等全方位的系统管控。
2011年进馆的张清华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暖通空调专业,他作为《基于BIM技术的图书馆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自学了相关设计软件,根据竣工图纸和现场核查建立了国图热力站三维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未来,我们可以在运维调度中心,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到3D的现场状况,实现虚拟现实和漫游的体验操控。”张清华说。
国图运行维护调度中心建成后,将设专人24小时值班,并配有调度人员。因为这套系统科技含量较高,对于运行值班的人员素质要求也很高。
引进人才
打造后勤保障的专业队伍
2015年,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检查了国图的安全及后勤保障工作,充分肯定了后勤部门的成绩和相关思路,并再次重申:“要在关键时候用自己的队伍,在体制上保留一支后勤保障的专业队伍。”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曹伟也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后勤保障稳定运行的关键,特别是后勤保障逐渐迈向专业化,将对人员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当下,后勤人员队伍逐渐呈现年龄老化,知识、专业技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截至目前,后勤在编员工总计97人,平均年龄49.64岁,未来5年,后勤部门退休人员将达37人,且多为各岗位骨干核心力量。此外,专业技术岗21人中,中级职称以上13人,占本岗位人数的61.9%;工勤岗58人中,高级技师20人,占本岗位人数的34.5%,而长于熟练操作的“蓝领”技工比重较低。
为了更好地建设一支承担后勤监管职能的专业队伍,2011年起,后勤部门再次引进应届毕业生。至今累计引进硕士生8人,其中包括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工程等对口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以及4名军转干部,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部门的人员组成。曹伟表示,今后,在冷冻站、高压站、热力站等重点工勤岗位,或将适当降低后勤招聘人员的学历条件,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蓝领”员工,尽快完成工作上的“传帮带”,确保后勤设备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