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亲友追忆作家碧野往事:文学大师有一双“铁脚板”

//m.zimplifyit.com 2016年02月26日09:40 来源:湖北日报

  “排湖在长江和汉水之间,位于江汉平原的中心,像一面明澈的圆镜,上映日月星辰,下照富饶的大地,闪闪发光,永不暗晦……”当这篇气韵飞扬的散文《静静的排湖》,被两位主持人深情吟诵时,大家陶醉在文学的诗情画意里,沉浸在对著名作家碧野的回忆里。

  昨日,在纪念碧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我省文艺界代表、仙桃市代表与碧野的亲属,讲述一个个感人故事,追忆碧野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人们夸他是“铁脚板”

  碧野能走路,人们夸他是作家中的“铁脚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说,碧野几十年坚持深入生活,总是奔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他不仅身到第一线,而且和基层的建设者心心相通,工人叫他“老黄”,农民叫他“黄伯”,他确实做到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碧野的女儿黄铮回忆,父亲曾说过:“人家说我是个多产作家,其实是我肯艰苦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产生激情。”碧野一生创作了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报告文学等近1000万字,他总是到基层第一线去深入生活写作,无论是天山南北、丹江口工地,还是江汉平原、鄂西北,他总是一去就好几年。

  五十年代,碧野在天山南北采访,常常会与凶猛的野兽不期而遇,还有土匪的威胁。碧野有革命文学家的责任感,有一双铁脚板。他敢于深入到最偏远、最艰苦、最基层的角落,所以才会有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万口传诵的《天山景物记》等优美散文。

  碧野从新疆回到北京,还没来得及安顿,随即又主动请缨,来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体验生活。他同建设者一道,过着“头顶油毛毡,脚踏黄土山,喝着泥巴水,睡在荒沙滩”的生活,他在那里顶班劳动,从总指挥长到普通工人都成为他的朋友,这才写出了长篇小说《丹凤朝阳》。碧野还徒步走进神农架,攀登武当山,走遍了鄂西北的山山水水,写出了《神农架之行》《武当春暖》等系列散文。

  一代文豪茅盾曾说:“像柳青同志、碧野同志,就真正做到了扎根群众。”

  在仙桃留下一句歇后语

  老作家洪洋对碧野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洪洋回忆,1980年夏天,碧野和他去鸡公山写作,两人共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破屋中,共用一个掉瓷的脸盆,“那时候碧野已经64岁了,而且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但他没任何抱怨,趴在桌前就开始写。”

  1970年,五十开外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场插队落户。当地农民不知道这是著名作家碧野,只唤他“黄家老头”,孩子们则叫他“黄爹”。

  一直到现在,毛场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歇后语:“黄家老头买皮蛋——不找钱!”那一年,有个老婆婆提着一篮皮蛋赶集,半天卖不出去一个,碧野看着心酸,就把皮蛋全包了,给她一张藏身已久的10元人民币。老婆婆没钱找,他提起皮蛋就走:“不要找了!”因此流传下来这个有趣的歇后语。

  江汉平原有众多的湖泊,仙桃有排湖,天门有月亮湖,洪湖有洪湖、汉川有刁汊湖……碧野为这些美丽的湖写了大量的散文:《月亮湖》《静静的排湖》《金水银河话南漳》等。据介绍,目前仙桃市正在排湖畔修建碧野先生文学纪念馆,今年有望竣工。

  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说,碧野的创作历程称得上是我省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记者别鸣 通讯员陈智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