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刘大先:我们时代的批评标准和自我修养

//m.zimplifyit.com 2016年02月29日07: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大先

  文艺批评在我们时代面临的困窘有目共睹,主要体现为它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文艺领域内部,而很难再发挥曾经有过的公共文化的功能,随着日益精细化和批评观念的内缩,文艺批评已经由最初的回避到如今无力对社会重大问题发言。进而导致它的脱离公众,影响力减弱,很难生产出能辐射到哲学、人文社会学科其他领域的原创思想和文本。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它很大一部分被市场所收编,扮演了推销员的角色,丧失了其文化创造的主体性。

  面对这种情形,要重新树立批评的文化建构与引导功能,“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针对当下文艺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人民性淡化、市场与消费主义取向、审美趣味庸俗粗鄙化等现实问题的回应。那么这四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呢?

  首要问题就是要重新确立文艺“为什么人”的价值观,我们今天讲的批评很显然应该树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人民”是个社会主义政治性的集体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为压抑个性、图解政治的工具,很显然它与资本主义的“公民”概念需要做一定的区分。“人民”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合一的实践性主体,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是具体的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法理性抽象存在。作为共同主体,“人民”显示了某种历史目标的主体担当;而作为个人,“人民”则是有着具体喜怒哀乐的经验者与体验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既是超越于个人主义层面的理想类型,也是接地气的现实关怀。当下的批评在为人民服务时,应该更多超越于个人主义的层面,而重申建构一种共同认同、有着未来愿景的“人民理想”。另一方面,“人民”也区别于大众,如果说“群众”带有普罗化、民间化的色彩,“大众”则是市场社会中与资本和消费密不可分的概念,后者更多体现了作为受众的被动性、匿名性和易被操控的盲目的一面。晚近的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提到的大众的主动性,其实真是“人民性”所要强调的能动性,即“人民”自身所蕴含的民间关怀、审美趣味与历史认识。批评正是在结合这一点上,显示出既精英又平民相结合的特点。

  确定了批评的立场之后,那么道路和方向应该怎么走?所谓历史的和审美的相结合,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情感与价值、审美与历史之间的张力,将“可爱的”与“可信的”融合于一体。我想应该做的是审美的历史化和历史化当中的现实感。审美的历史化,是批评要在广泛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对于历史与现实有着整体性的认知,进而谋求具有未来维度的世界观塑造。批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认识的历史化之后,对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和理论观念充分广收博取之后取精用弘,才能给予某个作品以明确的定位和衡定尺度,它是一个知识累积与创造的过程。但是历史化并不是沉溺到历史本质主义之中,它还有创新的一面。因而历史化中的现实感尤为重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即批评有着现实的伦理关切,而不仅仅是某个小圈子的阳春白雪、拒绝更广范围交流的产物,它的目的是推动、促进、提升文艺作品的创作,进而将自身也打造成具有独立艺术品质的作品。这是将“真”与“美”相统一。

  批评的艺术性显示了它的独立性,而不再是依附于某个文本与现象的附属物。在“真”与“美”之外,还有“善”的一面,即康德意义上的道德伦理的目标。它的历史性、审美性和艺术性之外,还应该有其能动性、实践性和生活性的一面。它不是停留在纸面或者新媒体之上的文字符号流,还要反作用于现实,推进现实中文艺的变革。为人民服务的现实关怀必定要落在实际文本的鉴别、传播、针砭的行为之中,并且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观念和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想象与建构一个更好的未来。

  为人民服务,真善美结合,看似简单明了,但在当下的批评实践中,却并不是一个轻易可以达到的标准。一个理想中的批评文本,首先应该是明晰的,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且能够将它们清通流畅地传递出来,能够形成让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其次,它应该富于真理性的启发意义,不仅仅是附着于作品或者现象的文本,而是个独立思想的成果,即便脱离开它的论述对象也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第三,它还应该具有伦理上的诚实,以其自身的诚恳给人以道德上的教益,是善的流布,而不是恶劣趣味和品德败坏者的辩护人。

  对于批评家本人来说,应该具有“专业性”的素质,换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匠人精神”,他要把这个活儿做好,而不是流于普通读者的感受。这包含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诸如敏感的观察力,不屈不挠的博学,理性清明的洞察,平等公正的善良,同情弱者与抗争不义的勇气,将自己的美学目的与判断付诸于实践的能力。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默默奉献的人,感谢那些指责的话语,因为他们提供了温情与改进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内在的激情,这种激情使得他不再停留于技术活的层面,而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