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捞娱儿”正在赠送《我们台湾这些年》
□记者游晓鹏文李康摄影
跑步鞋,休闲装,台湾作家廖信忠3月1日上午匆匆从上海飞到郑州。十年前到访此地,廖信忠就知道郑州是火车上拉来的城市,特意慕名去看编组站;而今,没有感慨城市的其他变化,廖信忠的纠结点还是交通,“车还是那么多”。
2009年,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在大陆引发轰动。这本书从作者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平民的视角,细述了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 事件和小故事,写出了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这本书被网友称为第一本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普通民众真实生活的书。
廖信忠坦言,最初作品曾发表在网络上,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火,而此书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自此定格为写作,“我发现自己是有使命感的,就是要把最真实的台湾介绍给大陆读者”。而今,廖信忠定居上海,每年在大陆的时间远比台湾多。
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廖信忠曾说《我们台湾这些年》会写3本,不过他的第二本书来得相当迟,直到2014年年底,《我们台湾这些年2》才付梓。 此后短短一年内,他的“台湾系列”出现了一个小井喷,陆续出版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无论是讲述平民故事,还是介绍 台湾山水,主题依旧不变,紧扣台湾变迁,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台湾,廖信忠也由此被誉为最能写台湾的作家。
3月1日晚7点,由郑州松社书店与大河报文体新闻中心共同举办的台湾作家廖信忠作品分享会在松社书店举行,廖信忠以“台湾百姓自己的故事”为题 与读者们零距离畅聊。他的切口很特别,以很多人熟知的《海角七号》《悲情城市》《赛德克·巴莱》和《多桑》四部台湾电影的五个片段,来讲述台湾老百姓的族 群情感经历。活动之前,廖信忠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专访。
对话
希望更多人写台湾
记者:《我们台湾这些年》第三部会写什么?最新作品《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有些像旅游指南,有人说你已经把台湾写尽了,写无可写?
廖信忠:第一本最初是写着玩的,结果会这么火,后来反而有些后悔,有些事还没有说,如果再写又有一点重复。但是,很多大陆朋友会因为这本书问我 很多问题,问到台湾的方方面面,也让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素材要写的。我已经酝酿好了第三本,就是讲述这30年来海峡两岸年轻人熟知的流行金曲背后的时代故 事,在那个时代气氛之下,为什么会产生这首歌曲、造就金曲,那几年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有些像旅游指南,这是因为刚好最近几年开放自由行,我作为台湾人,就想可不可以从旅游的角度去写台湾,但跟其他旅游手册不同。我写每一个地方的故事,出发点都是如何站在这里,面对这个景色,怎么才可以最快地了解台湾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记者:有人觉得你写的是历史,也有人觉得很多观点不代表全部台湾人。
廖信忠:我写的方式是比较松散的,只有在松散的方式当中才会有一个好像旁边有一个朋友跟你在聊天,跟你讲这几十年他有什么见闻,这种亲切讲故事 的感觉。我并不是要写有关台湾的史学作品,我写的只是我个人认知里面有关这30年台湾的小故事,以及这些事件怎么影响到台湾百姓生活,甚至怎么影响到我 家,怎么影响到我个人。台湾百姓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什么想法。
记者:你在大陆已待了很多年,也去过很多城市,有没有计划介绍大陆给台湾读者?
廖信忠:写大陆,我觉得自己还要再沉淀一下。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在上海住满十年,会不会写我住的这条街,其实这里可以看到十年来各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大陆最近几年发展很快,能够近距离、身在其中地看这种变化,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记者:你觉得近年来大陆人对台湾的了解怎么样?
廖信忠:因为信息渠道的畅通,远比过去更了解,不过我觉得大陆很多人对台湾是有一些文化想象的。比如有段时间,特别多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包括 高晓松,发微博或者写文章谈到自己在台湾丢钱包丢手机,都找了回来,我看了就觉得心虚,为什么我的钱包在台湾丢了没找回来。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点点偏差 的。目前,我觉得写台湾的书还是少,其实从《我们台湾这些年》以后,就有很多台湾作家发现原来在大陆出书可以这么火,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作家在大陆出 版作品,但还不够,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写台湾给大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