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及其启示

//m.zimplifyit.com 2016年04月11日07: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田本相
立陶宛国家剧院演出《英雄广场》立陶宛国家剧院演出《英雄广场》

  戏剧研究者田本相认为,中国话剧百余年的发 展史上,“两度西潮”应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引进前苏联戏剧的潮流,以及新时期初期引进外国戏剧的潮流。而对于近些年,外国剧团、剧目演出大量涌入中国的 趋势以及对本土话剧产生的重要影响,田本相认为,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正在形成。它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形成的“一度西潮”,在引进方 式、引进规模、传播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特点,值得业内认真审视和评估。

  源  起

  从比较戏剧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一部中国话剧史就是中国人接受外来戏剧以及戏剧思潮的影响,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话剧的历史。因为话剧毕竟 是一个舶来品,外国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怎样“接受”,就像鲁迅说的我们怎样“拿来”。根据目前显示的资料看,这次引进外国 戏剧是有它的特点的。从历史上看,文明戏时代,主要是上海教会学校的演剧和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受到日本新剧的影响,自然也有外国戏剧的翻译。五四时期,新 剧的倡导者号召以外国戏剧为榜样建设新剧,主要是翻译外国的剧作,另外留学欧美的如洪深、张彭春、宋春舫等将导演制引进到中国。左翼戏剧时期,左翼戏剧主 要受苏俄戏剧的影响,更多的演出了外国的剧目,翻译改编外国戏剧。抗战时期,基本上隔断了同外国戏剧的交往,但是,对苏俄的戏剧也有所翻译。新中国成立 后,在向前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在戏剧界普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要靠请来的前苏联专家开办培训班,以及从前苏联留学回来的专家来引进前苏联的戏剧,主 要也是翻译。间或也有前苏联、日本的话剧到中国演出,都是作为外交中文化交流举办的,且数量很少。新时期,第一次“西潮”,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浪潮 中,西方现代派戏剧、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人的戏剧及其理论蜂拥而入,主要是翻译外国剧本和译介外国的戏剧理论思潮,请外国专家来华导戏,但外国戏剧来华 演出也不是很多。

  这次以外国戏剧演出为主的“西潮”是独具特点的:

  首先,这是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外国戏剧演出的浪潮,京津沪的大剧院以及各种戏剧节和展演,近四五年来此起彼伏、竞相推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 都是空前的。如北京,国外戏剧类演出场次由2014年的220场增至362场,票房由2014年的2467万元增至7757万元(《2015年北京市演出 市场统计与分析》,2016年1月4日《北京日报·文化产业评论》)。

  其次,这次来华演出的有一些是世界一流的剧院和剧团以及导演和演员,这也是前所未见的。

  其三,这是一次立体的多元的外国戏剧的引进。和以前不同的是,他们是原汁原味的演出,让中国戏剧人和中国观众第一次集中地看到当前外国戏剧的某些真面目。不但引进传统的话剧,引进著名导演的话剧,也有先锋戏剧以及肢体戏剧。

  其四,基本上是主动地拿来,并非毫无选择的。当然,它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对中国话剧来说是有所受益的,甚至可以说受益匪浅。我相信它的价值和影响,将会逐渐地被消化被吸收被认识。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对它给予客观的评估,科学的总结。

  成  因

  那么,这一轮外国戏剧的演出热潮是怎样引发的,是“偶发”,还是有着它必然的原由?如果把“二度西潮“看作是一次“偶发”的事件,或者看作是个 体动机所启动的,就不是客观的看法。依我看来,这次“西潮”涌来的原因,是带有某些历史的必然性的,也就是说它是风云际会的产儿。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民间金融资源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投入戏剧的意愿,这就给举办这些活动提 供了资金的保证。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的氛围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也就是说,“二度西潮”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给文化建设、包括戏剧建设提供了必要条 件。

  其次,是社会对戏剧文化需求的结果。应当承认,新时期戏剧在经历严重的危机之后,近些年有所复苏有所活跃,如北京剧场的演出可以说达到历史最好 的时期,每年有几千场的演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话剧实在是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没有好的剧本,没有精彩的演出,没有具有魅力的表演艺术家。尤其是 在观众的文化诉求和鉴赏水平有所提高的条件下,就显得我们的话剧专业化水准是落后了。观众期盼着能够看到一流的演出,希望从观看外国戏剧的演出中得到满 足。

  再次,从专业角度来看,无论是剧院还是戏剧工作者,也渴望与外国戏剧的交流。他们渴望了解外国戏剧的现状,希望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渴望中国的 戏剧走出国门。因此,各个剧院相继举办外国戏剧季,或者国际戏剧展甚至提出将世界最好的剧目引进中国的剧场。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事实:尽管我们开放 了,但是我们对外国当代戏剧的创作和戏剧思潮并不重视。单就剧本的译者来说,在全国已经少得可怜了,几乎看不到几个专攻戏剧的译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 有一本《外国戏剧》杂志,仅此一家也早停刊了。我最近看到上海戏剧学院宫宝荣教授主编的一个内部刊物《世界戏剧之窗》,真是欣喜若狂,每期都介绍外国正在 上演的新剧,介绍世界著名的剧院以及演出的院团等等。我们并不缺少资金,一出戏就可以贴补数百万,为什么就不能办一个介绍外国戏剧的刊物、一个专门刊登翻 译剧本的刊物、一本研究外国戏剧的杂志?

  总之,从发展中国话剧的需求、从满足观众的需求来说,引进外国戏剧的演出,可以说是新时期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需求,而且是迫切的需求。   

  启  示

  业内对“二度西潮”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我读到的文章来看,总体上还是肯定的。从历史上看,文明戏的诞生,就是中国第一度西潮的产儿,而五 四新剧更是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戏剧文本创作的浪潮,以及导演制的引进。新中国成立,引进苏俄戏剧,特别是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对全国的话剧 舞台艺术起到提升的作用。新时期戏剧更在开放的声浪中,在西方戏剧浪潮的影响下,使中国舞台来了一次大变革。对于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它的影响是可以 预期的。

  第一,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世界戏剧的发展现状。虽然不能说是全面深入的了解,但还是看到大致的面貌。因为“二度西潮”来华演出的国家和地区还是比 较多的,欧洲的就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挪威、波兰、立陶宛等,还有以色列,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印度、韩国等,过去从来没有来华演出国家的剧 团都请来了。还有从世界著名的戏剧节如英国的爱丁堡前沿剧展、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以及戏剧奥林匹克等选来的戏,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请来的是一些具有世 界声誉的戏剧院团,如俄罗斯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以色列盖谢尔剧院、法国圣尼亚国家剧院、 俄罗斯的亚历山德娜剧院、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话剧院、波兰华沙国家话剧院、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德国塔利亚剧院、俄罗斯的莫斯科高尔基艺术剧院、德国柏 林邵宾纳剧院、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丹麦的欧丁剧院等,这些剧院的演出让国人大开眼界。

  第二,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戏剧艺术多元发展的格局,以及当前发展趋势。一些闻名世界的“大导”,如英国的彼得·布鲁克、波兰号称“欧陆剧场巨人” 的克里斯蒂安·陆帕、德国的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日本的铃木忠志、美国的罗伯特·威尔逊等,展现出当代导演艺术的潮流。不同导演所带来的不同的戏剧观念: 对经典剧作的创意解读、与新技术的结合、肢体戏剧的兴盛,等等,确实令人眼花缭乱。

  第三,在邀请外国戏剧来华演出中,正在形成中国戏剧舞台演出的新景观,逐渐使外国戏剧的在华演出成为常态。这也是一个戏剧大国应有的常态,让观 众经常得到欣赏外国戏剧的机会,也使戏剧人看到外国戏剧新的进展。这些自然会丰富观众的艺术生活,给中国戏剧发展注入新的推力。在引进外国戏剧中,自然也 会促进我们的戏剧走出去,在这样的戏剧交流中,让中国话剧和世界戏剧交汇起来,进入世界戏剧的大格局中。可以说,各种戏剧节和展演,成为中外戏剧人交流的 桥梁,濮存昕在参加天津大剧院主办的曹禺国际戏剧节时就深有感触地说:“本届戏剧节邀请了欧洲著名的剧团来津,使观众坐在天津大剧院就可以博览天下艺术。 像《假面·玛丽莲》,它第一次让中国观众走近了波兰戏剧,并让两国的戏剧工作者坐在一起对话”。

  第四,让我们看到了本土戏剧同世界戏剧的差距。“二度西潮”是对中国话剧最尖锐的挑战、也是全面的挑战。在天津大剧院举办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 带动外国戏剧来华演出之时,《文艺报》记者提出疑问:“这些国外演出对我们国内的戏剧创作究竟留下了什么?是技术引领舞台美学风潮的启示,还是对戏剧本真 问题的追问?它们对我们本土戏剧的培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南开大学教授李锡龙看过这些剧目后,认为此次参与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国外剧目把当下国内戏剧 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很多问题抛了出来。比如媒介和戏剧的关系,《朱莉小姐》《耶德曼》都涉及到了多媒体参与戏剧演出的问题;比如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在适 应时代审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经典的时代内涵,寻找恰当的美学载体、表现形式,让今天的观众从舞台的经典解读中受到灵魂的震撼。”(徐健: 《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才是关键》,《文艺报》2014年5月19日)

  总之,从思想到艺术,从戏剧观念到戏剧思维,从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到舞台美术、舞台管理以及敬业精神,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话剧确实是衰落了。 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些方面,究竟有多大,应该实事求是地给予客观的评估,只有正确的评估,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戏剧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当然,也让我们思考,中国话剧究竟向何处去?中国话剧艺术究竟如何发展?让我们思考中国百年话剧是否有我们值得发扬的东西。在面对西方戏剧的浪 潮时,我们是东施效颦还是走出自己的道路,像当年老一辈艺术家那样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话剧?我希望外国戏剧来华演出成为常态,但是, 我们也不能让中国的戏剧舞台成为外国戏剧叱咤风云的平台。

  第五,让我们看到世界戏剧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戏剧发展不但带有许多不确定性,也看到世界戏剧原创力萎缩的态势。“二度西潮”上演的外国戏剧,据我观察,一是经过重新解读的经典剧目,二是对经典剧目和小说改编的剧目,这两项占多数,而原创剧目较少。

  就以一度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来说,虽然出现过一些轰动一时的剧目,但是没有出现过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经典剧目和戏剧大师,不可否认,它的确反映了当代世界戏剧原创力的萎缩。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原创力的萎缩又是与现代哲学的萎缩等因素紧密相连的。

  问  题

  “二度西潮”提出的问题很多,单就外国戏剧演出来说,也有值得深刻检讨的地方,表现在:

  一是外国戏剧引进的潮流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盲目引进、热而无序的现象还是有的,在这里有着改进的巨大空间。

  二是客观地介绍宣传和开展准确而实事求是的剧评很有必要。在引进这些剧目时,最好得到懂得引进这些戏剧的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和语言的专家意见,那 种单凭广告宣传或者一般理解的介绍和评论,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不懂外国戏剧语言的戏剧批评,往往是浮光掠影、不大靠谱的。真正发挥引进戏剧的效 果,必须具有眼光,真正将有艺术水准的引进来,还必须有真切的戏剧批评。我仔细看过一些评论,也是说好话的居多,肯切的批评还是比较少的。这也反映了我们 戏剧批评对这样的外国戏剧演出浪潮缺乏准备,缺乏批评人才。

  三是需要逐渐规范外国戏剧的演出,使其不至于成为外国人在这里赚钱、捞钱的活动,同时,也必须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真正的戏剧交流。

  显然,人们对于未来邀请外国戏剧来华演出是有所期待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