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舞蹈学院55周年校庆时,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推出了一部原创作品《粉·墨》,当时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业内认为,《粉·墨》为中国古典舞探索出了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一次集体结晶。
7年后,《粉·墨》风云再起,即将改编成新版再次面向社会。此次复排,既是《粉·墨》在精品之路上的精益求精,也包含着北京舞蹈学院对中国古典舞传承的期望。
既是回归,也是出发
人们对中国古典舞存在着哪些认知上的误区?古典舞的传承、发扬能以何种途径或面貌呈现出来?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详细地阐释了古典舞学界的思想激荡,也展示了《粉·墨》对于中国古典舞振兴的意义。
王伟说,《粉·墨》的创作之路几经周折,在此之前也尝试了多个项目的创作。《粉·墨》这个项目的资金最初是因为做舞剧《梁祝》未成,之后又转为创作《唐琬》,却又因为很多原因依然未果。但是,因为已经具备了资金和团队条件,作为古典舞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创作团队的愿望,又恰逢学院50周年院庆,所以就将创作重心暂时转移到作品《诗舞心》的创作上。
《诗舞心》是创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唐满城教授策划编创的作品。该剧一改过去表现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和传统形式的做法,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和当代诗词进行融合,提炼出具有核心性和永恒性的价值观念,用诗化的意境、抽象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由此提出了“中国古典舞不等于戏曲舞蹈,也不等于历史舞蹈”的概念,指出“古典”既是时间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美学概念。
可以说,《诗舞心》为《粉·墨》运用古典舞本体语言,用抽象写意手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价值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舞心》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粉·墨》迈出更大一步并终获业界认可。
《粉·墨》的创作在形式上具有视觉新意。这种新意,是改变以往创作舞蹈只关注动作本体效果的观念,将舞台服化道以及灯光美术的综合要素,融入到舞蹈需要的内涵和神韵之上,成为作品语言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舞台艺术创作,从戏曲艺术中可以看见其融合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粉·墨》的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创作的意象、手法和形式上,更多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其舞蹈的空间变化和调度方式,编导取材于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意识, 作为动作语言,主要运用中国古典舞身韵语言的素材,其形象更具有中国画的色彩和意味。《粉·墨》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传统,进而发扬传统。
比如“跷”的运用曾遭到质疑,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的糟粕,但在编导眼里被转化为一种特定的形象语言,在有限的足部空间,通过心里的内空间和身体的外空间释放出充满张力和流动的美感,这种有限和无限的观念,正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思想:积极的传统观,是如何让陈旧甚至糟粕变为有用、积极的事物,又是如何让传统历史转化为当代价值。发扬传统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运用辩证的精神激活、转化。
王伟说,“艺术创作需要激活传统要素,也需要重新发声,绽放新的艺术面貌。好的艺术作品不但要能让人叫好,更要发人深思,甚至引人叫板,这样艺术才能向前发展。《粉·墨》是为中国古典舞地振兴而做的一次探索。”任何经典都需要时间的磨练与积淀才能有所成就。
《粉·墨》诠释中国古典舞内涵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55周年院庆时的作品,《粉·墨》被中国古典舞系主任庞丹认为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它以抽象、写意的创作方法,通过古典舞独特的身体语汇,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气、神、韵,在学院和行业内都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业内专家认为,《粉·墨》找到了一条更适合中国古典舞表现的创作思路。
庞丹说,任何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都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这次复排他们将会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部分段落进行修改与加工。毕竟时隔6年,编导们也对当时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在作品立意和舞蹈语汇上他们会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解读,更加突出中国古典舞的本体表达,也会使《粉·墨》这部作品成为具有创作示范意义和教学训练价值的中国古典舞代表作品。
《粉·墨》总导演梁群介绍,新版《粉·墨》在总体结构上与旧版比没有太大变化,仍分五个篇章,即解、形、体、淡、色,蕴含着中国儒释道、易经八卦、戏曲、水墨等文化背景。第一章为卦象表现;第二章呈现女子体态;第三章是对戏曲人物钟馗的解构式表现;第四章和第五章,以中国水墨文化的黑白两色为基调。“相信这一版从动作到编排上更趋于完整,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依据,更趋于中国古典舞本体语言的表达。”
梁群和欧思维、胡岩、王盛峰等几位编导都是中国古典舞系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对中国古典舞语言体系有着深刻的了解。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技巧,结合了剑、袖、扇、伞、跷、裙等道具服饰及舞蹈元素,实现了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高度统一。
梁群说,现阶段国内尚没有一个专业的中国古典舞团,演出市场中也还没有一部能够真正展现中国古典舞本体语言和文化内涵的代表性作品,这也是他们推出《粉·墨》的最大原因。
古典舞和观众没有审美距离
集合全系之力、烙着中国古典舞鲜明印记的《粉·墨》,是否会与现代观众有审美上的距离?“这部作品不但有舞蹈本体美,更在整体视觉上营造出很美的意境,美的东西观众肯定会喜欢。国家倡导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符合人们需要、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文艺作品,《粉·墨》无疑符合当下的文艺精神。”庞丹认为,《粉·墨》与观众之间并不存在审美门槛,只要观众走进剧场,他们一定会喜欢《粉·墨》,因为美的东西谁都愿意去欣赏。
来自台湾“云门舞集”的林怀民的现代舞,因其饱含着拳术、禅、水墨山水等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吸引了大批拥趸。相比之下,《粉·墨》的异同在哪里?
梁群说,林怀民的舞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思考,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属于现代舞。《粉·墨》则是建立在古典舞学科体系上呈现的作品,印证了中国古典舞所有的技法和训练结果。
庞丹说,《粉·墨》跟很多独立编导的作品意义是不同的,《粉·墨》具有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承载意义。中国古典舞学科从1954年创建到现在经历了60多年,时间虽不长但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尤其在创作上,有些作品风格属性的模糊往往会混淆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我们想做的就是正本清源,用我们的作品说话,尽可能引领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审美取向,引导社会和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正确认知。”庞丹如是说。
激活民族文化的基因
目前,古典舞的传承究竟存在着哪些瓶颈?
“文化传承总的来说应是国家行为。即使是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也不能仅靠一个学院或是一个作品,我们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不断加入到中国古典舞里来,也需要更多的作品承载和体现。同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粉丝,跟着中国古典舞作品和舞者不断地去关注、欣赏、传承它。”梁群说,首要的就是推出能够承载中国古典舞文化内涵的作品。
对于《粉·墨》及中国古典舞艺术,未来是否有一套系统的推广方法?庞丹介绍,《粉·墨》的首演定在7月7日,将在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剧场”上演,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下半年,还计划推出中国古典舞的展演。此外,向社会化的推广、传播与普及,将争取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及其它方式、平台去实现。后期的推广演出还在筹划,也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把中国古典舞真正好的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让这种情景交融又具有高度美感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观众关注和认可。
“民族文化的基因始终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需要激活。我们希望《粉·墨》能够在价值观、审美观上对社会、对舞蹈艺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能够为激活人们血脉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发挥我们中国古典舞的正能量。”庞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