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 黄花瑟瑟祭英魂——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走进桂北

//m.zimplifyit.com 2016年06月29日08:00 来源:文艺报 郑 函

  6月23日至28日,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红九军团)结束福建行程来到广西,前往灌阳、全州、兴安、龙胜等地,一路凭吊湘江战役遗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此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湘江战役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团团员们的心情日益沉重,觉山、光华铺、新圩……青山翠岭都曾是战火连天、尸横遍野的战场。作家汪守德表示,通过听取讲解与实地观察,了解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闻所未闻的故事和细节。真正走进了历史深处,去追忆与聆听那些似已远去的冲锋的呐喊,内心里既因战斗的惨烈而时时感到揪心的疼痛,又为红军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牺牲精神而常常涌起无限的敬意。同时意识到战争文学创作,应该以更加勇敢的姿态直面革命战争的历史,有力地解决好这一题材写作的真实性和当代性等问题,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加感动人心的力量与作用。

  团员们表示,重走长征路并不是形式,而具有实际意义。作家武歆说,很多人都对湘江战役有误读,一是认为此役应该在湖南境内,二是认为战役的难度在于渡过宽阔的湘江,实际走访才知道并非如此。创作讲述三十四师血战湘江事迹的电影《第四道封锁线》的柳建伟在参观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九如堂时感慨,在创作时曾设计了一个从窗口向外眺望的情节,真正来到这里,亲眼所见才发现这里并没有窗户。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至今仍然振聋发聩的话语同样鞭策和警醒着作家们。

  作家郭雪波认为,重走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为自由和光明艰苦卓绝的钢铁般意志。正因为有了这场血与火的淬炼、积攒的能量,锻造出夺取红色江山的一支有勇有谋的打不垮摧不烂的钢铁队伍。80年前那场红色长征,是人类征战史上的一部史诗。可我们的文学影视作品目前反映长征的令人震撼的史诗作品还比较少,当今社会必须找回敬畏精神,对历史保持敬畏,才是真实的正能量。

  网络作家顾七兮说,想象着曾经鲜活的生命此时变成了一座座无名烈士碑,展馆中陈列的一幅幅珍贵资料,交织出一场场残酷的战役,让她的心灵深受洗礼,那些无名的战士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安稳与和谐。

  作家商泽军说,重走长征路,对当下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人生洗礼。一路走来,我们感慨万千,深刻体会到崇高的真实含义。从闽西大地到桂北老区,红旗与号角飘荡在汀江、灌江、湘江这片血与火的山水间,这见证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坚韧与不屈,见证了红军先烈的英勇与大义。

  作家钱玉贵表示,这是一次心灵洗礼之旅,是一次被感动与震撼的行程。从古田出发,过龙岩,穿上杭,进才溪,上松毛岭,辗转连城、长汀,走近“湘江战役”。在桂北的崇山峻岭之间,走灌阳,上永安关,过文市镇,观九如堂旧址、凭吊“酒海井红军烈士殉难处”。这一路走来,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仿佛又一一呈现在眼前。它冲击着人的灵魂,拷问追寻人生的价值,直逼着理想信念的问答。它使人沉思,反省,更激人奋进和热血沸腾,它一扫平庸岁月里的慵怠与消沉,而使人昂扬向上,勇于作为。感谢中国作协为作家们安排这样一场生动无比、意义重大的历史大课,它必将为作家们今后的创作带来丰硕的成果。 (郑 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