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作家研究 >> 正文
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证词”,文学方阵中的“轻骑兵”、“重武器”,不能没有反思和担当,不能缺少思想的硬度和精神的钙质,既要有文学的芳香, 更要有真理的声音、文明的亮光。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魅力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平凡之美、生活之美。
近年来,报告文学和其他文体一样,既有在思想艺术、朝气活力、群体队伍上值得褒扬点赞的健康态势,同时,也有软弱空洞、撑不起思想灵魂,或苍白 僵硬、鲜见动人心魄处,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思想和艺术上的痼疾新病。在读者眼里,淡化了“反映现实,干预生活”的关键意义,沦为简单的“歌德文学”、 “广告文学”、“空壳文学”。
分析原因,这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诱惑下,一些报告文学作家背弃初心与尊严,丢掉纯碎的文学理想信仰,任傲骨萎缩,让媚俗迎面,抛下个性 风格,群体追名逐利的无奈和悲哀;另一方面,是作家学养、识见、胸襟的普遍单薄和狭隘。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的小说、随性的散文,它立足当下重大事件和典型 人物,又超越快捷新闻的浅表写实,是一种见高度深度、见思想灵魂的难度写作,这就要求作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纯熟的文学功底、专业的知识积累,更要 有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沉甸甸的“三观”无疑是构筑报告文学这一庞大纪实、纪史工程的基本素养。而我们不少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恰恰缺乏坐冷 板凳、读万卷书的精心修炼和学养积累,缺少深入生活的体悟、挖掘和沉淀。思想、学识和生活的浅薄、无知、空洞、苍白,笔下自然流不出深邃、精准、美妙、鲜 活的文字。这也是目前报告文学作家年龄偏大,优秀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后继乏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重要原因。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根脉,思想性是灵魂,艺术性是气质。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缺一不可。神圣、美好的报告文学,需要作家“心灵的采访”、切身 的体悟、艺术的创作。早年报告文学的轰动和兴盛,是一代作家文人抱着“济苍生,安黎元”的家国情怀,秉持“人类高度,文明大道”的崇高理想,走出温馨的书 屋,潜入危险的黑夜,奔赴火热的战场,追随时代脉动,体悟社会实况,向真向善向美,创作出的引领旗帜和精神灯塔。
与先贤名家创作姿态相迥异,现在,面对波澜壮阔、泥沙俱下的社会,诸如改革、城乡、环境、医疗、教育、养老等需要沉下去采访、抚摸、体会、感悟 的纷繁现实,我们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淡薄了,经典意识淡化了,没有一线的深挖细掘,缺失现场的感动震撼,无缘转瞬即逝的精彩情节,难耐精雕推敲、提炼升 华之孤苦寂寞,耽于故纸堆里刨根源,文件柜里翻素材,茶烟之中等灵感,冥思苦想构经纬,浮光掠影,简笔速写。如此轻佻怠慢的态度作风,创作出来的作品思想 上缺钙,不见铁脊梁,回避矛盾,不敢担当;艺术上缺美,没有情感意境,语言呆滞,结构松散,塑不出丰满的形象,形不成婷美的气质,营造不出撼人的气场。如 此个别现象,让整个报告文学界蒙受诟病,读者群渐行渐远,尴尬面临边缘市场的寥落冷清。
作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是时代大河的中流砥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眼里要有深情,肩上要有担当,心底要有大爱,胸中要有使命,要俯首大 地,主动到群众中去,接地气,打深井,挖宝藏。而后,仰望星空,虔诚把握报告文学的如椽之笔,纪实纪史,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传,为民族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