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新闻 >> 正文

徐祯霞散文集《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出版

//m.zimplifyit.com 2016年04月08日14: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魏锋

  2016年4月,徐祯霞散文集《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贾平凹题写书名、陕西省文学基金会支持出版,是徐祯霞继《烟雨中的美丽》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散文读本。

  《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是一本感悟式心灵励志散文集。此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100余篇散文作品,分为心灵履痕、阡陌红尘、真情依依、旅海驻足、生命顿悟、凡人小语、爱倾人间、故园情浓等8辑。其文情真意暖,触动人心,启发人们感知生命的温度,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愿望和信心,起到净化人心灵的作用。书中充满了昂扬进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正能量感染读者,以正心脉。

  徐祯霞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地域特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情态写出了陕西大风景。商洛的地域文化,好山好水滋养着她的心灵,让她的作品有着区别于男性的思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体裁,呈现生命的姿态。在她的文章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善良、正义和爱心,对小人物和弱势群体怀着同情和悲悯。她对人对事对景的观察细致入微,生动感人。这些文章倾注了徐祯霞的真情实感,体现出她对生命及生活的感悟与哲思。行文中技巧和叙述都比较娴熟,文笔清新,语言优美,反映出作家清明的心态和对人生的洞悟。

  徐祯霞在书的扉页上题道:“莲生于水出于泥/依然亭亭/馨香四溢/身无半点污物/灼灼笑迎长风/一直以来/喜莲/喜莲之端庄/喜莲之优雅/喜莲之高洁/喜莲有君子之风”。此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魏锋供稿)

  ——附:徐祯霞散文《黄土谣》

黄  土  谣

  

文/徐祯霞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第一次听到《黄土高坡》这首歌时,我便被震撼了,并且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喜欢上了这种豪气冲天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粗旷、豪迈、雄壮、辽远,且余味悠长,让人听了有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就像刚刚吃过了一顿热辣辣的火锅一样酣畅淋漓。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陕北民歌,也是第一次听到来自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的声音。

  陕北民歌版的《黄土高坡》是范琳琳唱的,它是我第一次以音乐的形式接触到的陕北民歌。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家里仅有的是一台砖头大的收音机,这是我们姊妹几个吵着闹着让父亲买的,父亲拗不过我们,只好遂了我们的心愿。有了这台收音机,才使我有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我最初对文学和艺术的喜爱便得益于这部收音机。说来也奇怪,在幼小的年龄,我最初关注到的竟都是与陕北有关的事物,在这部收音机里,我听到了路遥的长篇小说连播《平凡的世界》,我听到了中华大地第一次强劲刮着的陕北民歌风,《黄土高坡》一经范琳琳唱出,迅速地火了起来,街头巷尾,红极一时,也风靡一时。

  于此,我喜欢上了陕北民歌,于是我便会刻意地去关注和听一些陕北民歌,我在收音机上又听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三十里铺》、《兰花花》,从很大程度上说,陕北民歌为我打开了一扇音乐的天窗,让我感知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美好,虽然,我没有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但多少年来,我对于音乐的喜爱一直痴心不减。

  在《黄土高坡》之后,又火了一首《信天游》,这首歌同《黄土高坡》一样,一经唱出,便迅速风靡全国,为众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了这首歌的歌词,自以为很纯粹地模仿着这首歌的演唱,我希望能唱得跟原唱一样,一点不走样,不走调,我虔诚地学着,一丝不苟地学着,用着十二分的热情学着,在现在想来,比在学习上投入的心思和专注要多得多。

  陕北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它空旷、荒凉,地大人稀,却诞生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有时,我会想,假如当时共产党没有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据地,没有在延安开展民族自救,我们国家的命运会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命题,也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命题,但正是这片贫穷苍凉的土地,挽救了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命悬一线之际,找到了生存的希望,找到了安寨扎营和成长的空间,并重新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了一个民族的新生和独立,实现了一个民族的自尊与自强,实现了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复兴,也正是因为陕北这方土地,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今天。忆往昔,往事不堪回首,看今朝,大地峥嵘,繁华锦秀一片,十三年的艰苦卓绝,十三年的自强不息,十三年的矢志不移,终于赢来了民族的大统一和大繁荣。

  也或许,正是因为陕北的特殊地域原因,才衍生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个地方地广人少,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中,因为不方便与人沟通和交流,便用唱歌来 消除劳动中的孤独、寂寞和枯燥,在这个山梁上唱的,那个山梁能听到,在那个山梁唱的,在另一个场院和山沟里能听,人们用它来消除寂寞,传递心声,也成了男女之间传递情爱的一种方式,某个男女青年在想对方想不着的时候,就用歌声来传达心声,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与惦记,对方在听到歌声时,再用歌声进行回应,在一 来一去的歌声中,心就走到了一起,这也是陕北人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

  其实,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地区,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 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在秦汉以前,多以游牧方式生活,及至西汉以后,农耕业大量发展,成了半农半牧区,这也是陕 北民歌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游牧民族多爱放歌,以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由于民族融合,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传统上的陕北民歌,他们在劳动中歌唱,在歌唱中劳 作,于是,出现了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之类的,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 民歌,从各方面反映了陕北人的生活,唱出了他们的苦乐和爱憎。

  当社会制度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比如,后来广为传唱的《兄妹开荒》、《南泥湾》以及《东方红》等也属于陕北民歌的范畴,它们是在毛主席领导的革命红军在延安劳动生产中创作的歌曲,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极大的信心和热情,也表达了人民对幸福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这些黄土地上的歌声,我将它称之为“黄土谣”,因为它是体现那个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也只有在那片黄土地上,才会产生这样的音乐,也只有在那样的自然条件下,才具备那样的嗓音和腔调。大凡认识陕北人的人都知道,陕北人有着一种很重很浓的鼻音,如果我们模仿他们,我们非得捏着鼻子才能学得像的。由于陕北人居住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人与人交流不方便,彼此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音,隔沟高喊,这样,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所以来自腹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

  后来,认识了多个陕北人,也与他们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交往,每次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我总想听他们唱一唱陕北民歌,原汁原味的,不带任何包装的原生态的生活民歌。在我的印象里,多数的陕北人是都是善唱爱唱的,而且也都有歌唱的天赋和热情,在某些场合,一提出让他们唱歌,他们都会很爽快地应允,并饱含激情,一边唱一边扭着秧歌,于是,一个个黄土地的故事便飘然而至。

  在我的概念里,陕北民歌多是生活化的小调和曲子,有画面感,故事性强,情感表达率真,每一首歌都传递给听者的是一种浓浓的生活氛围,就像人与人之间在叙家常和讲故事似的,非常亲切,比如《兰花花》、《三十里铺》,还有表达爱情的《走西口》、《世上哪有树緾藤》,表现劳动场景的有《赶牲灵》和《劳动号子》等, 生活气息都相当浓郁,所有的歌唱莫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莫不围绕着生活拉开,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立时能融入到那种情景和氛围当中,它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独有的腔味,正是陕北民歌最大的魅力所在。

  民间的东西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民间的也才是最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的地域性决定了陕北民歌只能是陕北民歌,是别的地方所无法效仿和复制的,也只有陕北人才能唱出那个况味,也只有真正的陕北人才能将陕北民歌唱得意气风发、激越昂扬、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而 在陕北人之外,纵然很多人会喜欢陕北民歌,爱听爱学唱,总不如陕北人地道,而无法成为真正的陕北民歌歌唱家,真正好的民歌歌手仍然是出自陕北这片黄土地上,比如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以及近年来从星光大道上走出来的阿宝、王二妮,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他们深情的演唱将陕北民歌推向了全国各 地,让人们通过不同的渠道都能听到陕北民歌那悠扬婉转苍劲辽远的旋律。

  每每在哪里一听到陕北民歌,我就会想到陕北,想到陕北那片神奇的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诸多的与众不同,那里的窑洞,那里高高的山梁和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那些个头戴白手巾的老农,那些在四处找食的羊群,还有那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悲壮一页的土地,以及在那些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他们杀身成仁誓死如归的 故事,还有那小米饭和红高梁,以及宝塔山和延河水,甚尔还有那喜庆的剪纸,无不令我思潮激荡、浮想联翩。

  窗外,不知谁家的一曲《三十里铺》正自屋内飘出,我静静地听了起来……

  徐祯霞,笔名秦扬、徐祯燮。当代青年散文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理事,陕西乡土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开始写作,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散文百家》、《美文》、《延河》、《语文天地》、《山东文学》、《百花园》、《知音》等刊物发表作品300余万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