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阅读偶记 >> 正文
《秘密花园》是女孩子们童年时废寝忘食的枕边书。今天,它依然在女孩子们之间风靡。这个书名准确反映了儿童时代的特征,还成了人们比喻童年的常用语。
《秘密花园》的作者弗·霍·伯内特只写过三本童书,两本畅销,一本不畅销,不畅销的就是《秘密花园》。《秘密花园》遭遇冷落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两个小主人公非但不讨人喜爱,简直可以说是让人心生厌恶和反感。
先来看看小女主人公玛丽——这个出生于印度的小姑娘,开篇就被作者形容为一个“人人都说从没见过长得这么难看的小姑娘”。她脾气暴躁,被孩子们叫做“犟脾气玛丽”。有人指出,玛丽是理想孩童的负面投影。再来看小男主人公柯林——这个总是在半夜里发出哭声的小男孩,和玛丽是表兄妹。他病态,歇斯底里,讨厌新鲜空气,把自己禁锢在卧室整整10年,十足就是一个暴君,连玛丽都受不了他。这样一对人物,过去还从未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对于习惯阅读那种好孩子作品的传统读者而言,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两个孩子扭曲而乖戾的性格呢?小说里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因为缺少爱。孤儿玛丽最可怜,迷恋于寻欢作乐的母亲“根本就没想要个女孩子”;柯林从未有过母爱不说,还几乎被因为失去妻子而悲痛欲绝的父亲遗弃……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下长大,玛丽和柯林自然就变成孤独、任性,从不向任何人敞开心扉的孩子了。没人爱他们,他们也不爱任何人。
那么,如何来拯救这样两个身心不健康的孩子呢?作者伯内特开出的秘方是自然,是爱。
伯内特与许多经典童书作家一样,坚信“自然是神圣的,充满令人鼓舞的力量和修复的能力”。许多人在论述《秘密花园》时,都会说到是“花园”治愈了两个孩子,其实,“荒原”也是治愈他们身心重要的力量。玛丽第一次看到荒原时,不停地喃喃自语:“我不喜欢这个地方。”荒原正是她荒芜内心的真实写照。可当她真的跑进荒原之后,“她深深地吸着从欧石南丛中吹来的新鲜空气,这不仅有益于她那瘦弱的身体,并且使她的面颊泛出了红晕,那双黯然失色的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了……”柯林也是一样,当他置身于荒原中时,“始终挺着瘦弱的胸膛,吮吸着这股香甜的空气,他的大眼睛看上去像是代替了耳朵的功能,在倾听——倾听”。
至于花园——秘密花园,关于它的隐喻则有着太多的解读。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爱和幸福失落的天堂,更是两个孩子心灵的象征和进行自我救赎的地方。其次,它被封锁了10年,高耸的围墙、禁止大人进入的秘密领地,都让它成为了童年的象征。正是在这片秘密花园里,孩子们找回了失去的童年,也复活了自己。这种可以治愈身体和心灵创伤的自然之力,书里的人物把它称为“魔力”,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之力、一种精神之力。
说完了自然之力,我们不得不再说说爱的力量了。
玛丽和柯林从女仆玛莎、她的弟弟狄肯、她的母亲索尔比太太以及老园丁本那里,都获得了无限的关爱。玛莎,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乡村女孩,是第一个开启玛丽心扉的人;索尔比太太是母亲的角色;而狄肯简直就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自然之子,正是在他的指导与参与下,玛丽和柯林才让花园和自己重获新生。
诞生于100年前的《秘密花园》至今仍给人现代、鲜活的感觉,一个原因是它有神秘小说的外壳;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它能唤取少女读者的共鸣吧。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伴随着玛丽的发现之旅,读者也完成了一趟自我发现的旅程。
故事里有只充满灵性的知更鸟,玛丽一看见它,就用柔和的语调问:“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知更鸟没有回答,飞到墙里边去了——玛丽,还有我们,就这样被它带进了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