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轻改”动画的弯路与动漫的日本经验

//m.zimplifyit.com 2016年07月04日08: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夸 父

  资本的大举介入是近年国产动漫崛起的重要推手,但在助推佳作涌现、改变行业玩法的同时,也导致部分国漫题材扎堆严重,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其实,日本动漫行业也受到过逐利资本的“绑架”,产生过种种行业乱象,他们走过的弯路对国漫发展或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制作委员会制度:对风险投资是种限制

  一般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日本动漫的黄金期,也是现行主流商业操作模式的奠定期。其间,虽经历过宫崎勤事件的打击,但1995年后出现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动战舰》等作品使动漫业得以全面复苏,并逐渐形成了当代日本动漫商业操作模式的雏形:动画化/漫画化、剧场版化、周边商品化、声优偶像化……

  尤需说明的是日本的制作委员会制度。该制度在加强对单部作品资金投入的同时又分担了风险,但也因为它的存在,日本动漫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活跃——这不同于中国文化产业往往存在较多的跟风资本以及通过“击鼓传花”手段强行制造IP的行为。

  由于制作委员会分散了资本投入,委员会的各参与方需要从各种渠道回收成本、提高收益,故而会从不同角度干涉作品的内容创作。而中国的风险投资“疯狂”得多,有时甚至仅看作品概念和团队光环就投了,之后对IP或团队略作包装、疯狂刷单,再转手卖给下家,并不注重如何从用户身上回收成本。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中国动漫创业除了“2B”“2C”,还存在着“2VC”的样态,这无疑加剧了逐利资本对动漫行业的扭曲程度。

  进入新世纪后,日本制作委员会制度愈发成熟,一部作品或说一个IP的孵化往往需要原作出版社、动画制作公司、发行渠道、电视台、周边厂商、游戏厂商来共同完成,资本的介入导致动漫作品特别是动画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选择的限制。

  应该说,至少在2006年前,资本对日本动漫市场的引导总体上是良性的。之所以选择2006年作为分界点,是因为大约从这一年开始,一种新的二次元作品形式——轻小说,开始大规模进入制作方视野。

  资本的变质:“轻改”动画崛起

  轻小说这种介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产品体现了进入新世纪后资本市场对于产业链上游的需求——低成本、低门槛、高产出量、易于变现,因此,轻小说可说是现代动漫资本运作的产物,内容上最大限度迎合二次元用户的喜好,创作门槛低、容易改编为动画。对于绝大多数动画厂商来说,与其费尽心力做一部吃力不讨好的原创动画,倒不如在那些早已声名在外、已被“御宅族”检验过的轻小说中挖宝。

  从2006年开始,日本的轻小说改编动画(以下简称“轻改”动画)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资本推动下的“轻改”动画泛滥很快对业界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动画化作品的题材针对性更强,因为轻小说是较为“核心向”的二次元产品,目标人群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其改编的动画作品有种浓厚的“宅”味;第二,内容上过于媚俗化,主要体现为“擦边球”大行其道(以及少量暴力),轻小说在日本常被戏称为“未成年人也能买到的色情书刊”,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口味元素,改编成动画后虽然会根据播放时间段有所收敛(反其道行之的《恶魔高校DxD》姑且不论),但格调上不会有太大变化;第三,画面水准下降,数量众多的轻小说使长久以来困扰业界的“剧本荒”得到缓解,动画作品数量的增多导致平均经费下降,大量海外代工使作品画面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作画崩坏”出现得愈发频繁。

  对于兴起时间并不长的“轻改”动画来说,这些负面影响很大,最明显的体现是动画BD/DVD销量在下降:2006年开始,“轻改”动画的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至2013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2015年的情况可谓相当惨烈,若非有《物语》系列撑台面,恐怕数据还会更加难看。

  市场的自愈:由“乱”到“治”的转变

  客观来说,引发这种乱象的原因并非轻小说本身。和动画、漫画、游戏一样,轻小说同样是二次元市场链条下的产物,代表着目标群体对于二次元文化的诉求。只是在资本的驱逐之下,部分厂商变得急功近利,将角色进一步符号化。

  事实上,伴随着周边产品在动漫产业链中的比重愈发增大,角色之于动漫作品的重要性渐渐超越作品本身,“轻改”动画的盛行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流行趋势,诸如“傲娇、幼驯染、天然呆”之类的属性逐渐成为“定番”(注:意指常用的、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不受流行趋势左右的东西),使得很多新作品有种强烈的“换皮”感——在这种逻辑下量产出来的轻小说以及“轻改”动画自然就会带有浓厚的复制感。

  举个例子,2008年的“轻改”动画销量冠军《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带起“妹控”风潮的流行,随之产生了海量的“妹系”轻小说如《其中一个是妹妹》、《就算是哥哥,有爱就没问题了,对吧》……但这些跟风之作的销量大都不尽人意,没过多久就消失在茫茫书海中。

  与之类似的还有学院武装题材、异能战斗题材的流行,但“始创者”之外的创作者都不太能玩得转。一时间,“轻改动画药丸(要完)”的看法甚嚣尘上,以至于不少动画厂商开始转换思路,改为从经典老漫画作品的土壤中发掘营养了。

  这是否意味着“轻改”动画经过近10年的发展之后已被市场抛弃?并非如此。前文已经说过,过去数年间动画市场上“轻改”题材的非正常井喷式爆发其实是资本浮躁性带来的恶果,不应该由轻小说这一产品形式来背锅。

  市场的好处在于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治愈。在历经了较长时间泡沫增长后,制作方渐趋冷静理智,开始将重心放回“产品质量”这一最根本的要素上,出现了《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一系列网游/奇幻世界穿越题材的优秀“轻改”动画。

  资本的舞动固然能刺激市场高速发展,但对资本的逐利本性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资本的刺激之下,即便是已经高度成熟的日本动漫市场同样产生各种乱象,但只要冷静取舍应对,乱与治依旧不过是一对相互轮换的彼此。

  回到当前中国动漫业的浮躁乱象,有其必然性和阶段性。无论资本还是受众都对内容有饥不择食之感,而国内市场庞大的体量变相允许了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产品的存在。在行业快速扩容发展初期,资本很多时候扮演了揠苗助长的角色,这时候慢一步就会被远远甩下,强求内容生产者都平心静气、耐心打磨,并不现实,泥沙俱下的状态不可避免。不过,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快速迭代,市场终究会发挥优胜劣汰的自我治愈功能,大浪淘沙,让好内容沉淀下来。

  (本文首发于“三文娱”,此处有删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