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翻译天地 >> 正文
4月8日,“跨越语言的诗意”: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第二季欢迎仪式暨“他者视野中的中国诗歌——2016中外诗人对话·互译”活动在京举办。
翻译工作坊主任张清华,中国诗人欧阳江河、吉狄马加、西川、树才、潇潇、周瓒,及来自国外的诗人、翻译家徐贞敏(Jami Proctor-Xu)、约翰·穆里洛(John Murillo)、妮可·希里(Nicole Sealey)、阮潘桂梅(Ngyuan Que Mai)等出席了活动。
“关于诗歌与生命,喜鹊比我说得更多”
交流会上,国外的诗人对于中国的诗人与诗歌体现出很大的兴趣,并就他们在写诗与翻译中的困惑与心得与中方诗人进行了交流。
“关于诗歌与生命,喜鹊比我说得更多。”翻译工作坊外国诗人召集人徐贞敏说,“我十九岁第一次到中国,我觉得我这一生都将与这个国度血脉相连。”她谈到当天早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窗外柳絮飘扬,喜鹊在枝头叫。我想起很久以前我在中国写诗,那时我深深困惑于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暴力与残酷,这时我听到枝头喜鹊的声音,它们的声音像在说‘生命、生命,’喜鹊一点一点地建立巢穴,哺育小生命,正如诗歌一字一句、一行一行构建形式,诉说对于生命的思索。”此外,她也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中喜鹊等意象上所负载的文化意味。
印度诗人毕普拉勃·马吉回顾了他在印度诗歌节与中国诗人高兴的结识,以及之后与中国诗人的交往说:“感觉自己具有点灯人的使命,即通过在中国的学习,拿到火种,回去扩散到我的国度。”纽约诗人约翰·穆里洛说:“‘translate’来自拉丁语,有‘带过去’的意思,是一种带着对文化的尊敬与慷慨的行为。”
同样来自印度的诗人妮可·希里对于“cento”(集句诗)这种体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集句诗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诗句巧妙结合而成的诗歌体裁,在我国渊源已久。
“‘他者视野’令我重新审视自己”
“正是‘他者视野’,使我首次对自己的诗歌有了自信。”潇潇说,“诗人是很自信狂妄的,同时又是怀疑主义者。但我是不自信的。1991年,有一个日本翻译家编《中国现代诗人三十家》,当时选北岛的诗歌选的最多,同时也选了我这样一个很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诗歌,这让我对我自己的诗歌产生了新的认识。”
西川在“他者视野”中获取更多的是对自我生活的审视。他说:“翻译在当代世界文化中变得非常重要,很多思想家的哲学思考都是从翻译中获得灵感。翻译已经远不是一种工具,而可能是一种哲学的思索。我很感谢今天的这个主题——‘他者视野中的中国诗歌’,我需要别人的眼光去看待我自己的生活,需要绕道用别人的语言去更深刻地理解我的生活。”西川兼具诗人与翻译家双重身份,他曾翻译了切斯瓦夫米沃什、博尔赫斯、加里·斯奈德,还有来自挪威的奥拉夫·H。豪格等人的作品。
“最好的翻译都是诗人”
交流会上,纽约的诗人格雷厄姆·莫尔特提出疑问:“在中国是什么人在读诗?学院里的人,还是老百姓?”张清华回应道:“大家有种错觉,没人读诗,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在读。很多年轻人读现代诗,很多老人读古诗。写诗的人很多,中国有无数个地方的小流派、小群落,很多人在互相唱酬,很多年刊,小出版物,也自己印发很多作品。”
西川认为“真正有创作力的诗人都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他说:“在中国的学生群体中的读古诗,背古诗的行为,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跟创作力没有关系,真正做实验的诗人,有创造力的诗人,如先锋诗人群体,他们往往会走到没什么人的地方。”
吉狄马加在最后总结性发言:“现在是四月份,是北京季节最好的时候,这时候做这种交流活动,人的心情也会非常好。目前在中国,除了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以外,有很多这样的对于诗歌和翻译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机构都在成立,如中国作家协会的鲁迅文学院,就计划在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选两个月,邀请国外的诗人等,大家一起进行翻译活动。最好的诗歌翻译,都是在母语里也是很好的诗人。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翻译,缺少写诗的素质,就难以将诗歌中精微的东西进行传达,目前我们这个机构的工作是给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个重要的经验。最好的诗人和翻译家合作,诗人的创作、语言的精髓包括作者的个性,才可以很好地呈现。”
附:张清华写作、徐贞敏翻译的《一滩白鹭》
一滩白鹭(节选)
被惊扰的安详在天涯升起,忽然。
她们优雅地从一个朝代落向
另一个。一片白色的闪电,忽然。
散落的卷册收走往昔的传奇。
A Shore of Egrets(excerpts)
A startled serenity rises in the horizon,suddenly。
The elegantly fall from one dynasty to
anothe. A sky of white flashes, suddenly
Scattered volumes gather away past leg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