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新书推介 >> 正文

新书品荐

//m.zimplifyit.com 2015年09月25日10:37 来源:特约撰稿:李林荣
  

  《写作人生》,[英]戴维·洛奇著,金晓宇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长期执教伯明翰大学的戴维·洛奇,在中国似乎更以他作为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而驰名。他的《小说艺术》几乎已成为我们评论界的一本必读参考 书。但事实上,在英国文坛,戴维·洛奇还有身为作家的另一面形象。以往50多年,在理论著述之外,他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创作领域, 他主要是一名小说家。而这本《写作人生》,则显示着一位日渐衰老的小说家从虚构转向纪实、从小说转向随笔的写作姿态。全书收文13篇。依作者在前言中自 述,这都是着力于“表现真人生活”的传记与传记评论等多体裁的混合体,而且文中表现的人物多属以写作为业者。因此,对这些人物生活的表现,也集中贯穿于与 他们的作品相关的方面,尤其是有作者亲身介入的那些往事。这也正是这本书书名的主旨。书中登场的人物中,最多的是以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 金利斯·艾米斯、缪丽尔·斯帕克、阿伦·贝内特、西蒙·格雷、安东尼·特斯洛普、H.G。米尔斯。从朋友交往忆旧的角度展开的记述和议论,把这些作家创作 内外的许多经历和心绪,重新带回了泥沙俱下而又生气淋漓的新鲜态,读来使人深感:无论何时何地,作家和创作的可贵,皆在少伪饰、多真气,而不在矫揉造作、 枉自尊大。

  

  《去波斯湾看海》,孟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学者散文风行文坛20多年,至今未见有明显消退趋势。溯其源头、观其流脉,引人入胜的稳定看点,一是写旅行,二是讲学问。但这类作品要精彩耐 读,关键还得靠把纪行和述学搭配好,不偏不倚,相得益彰。学问讲得太多、太深,作者的学者面目倒是展示得很鲜明,但写成散文未免太跟读者过不去。耽于交代 行程、描摹风景,虽然叫人应接不暇,但观赏性终究抵不上生动的画面、细腻的摄影,枉费了文字作品特有的深度表现力。《去波斯湾看海》的作者素有编辑、创作 和学术研究的积累,对优游出入于文学、学术和日常生活多层面多领域的经验别具心得。在这本收文44篇、多半篇目直接纪游、其余篇目也多与游历相关的散文集 中,质朴明快的叙述和描写、由近及远的联想和思考,达成了不事雕琢的自然匹配。15万字的篇幅里,意大利的锡耶纳,肯尼亚的拉穆岛,阿联酋的迪拜,伊朗的 德黑兰,葡萄牙的里斯本、科英布拉、布拉加和波尔图,一处处遥远的地方,随着作者的行踪、见闻和随感,联翩而至,各自展露出它们赏心悦目而又耐人寻味的一 角。或是语言,或是美食,或是服饰,或是大学城和街景风貌,作者为我们选取的视角,既顺应着一般游客初访异地的惯常感受,又连接着作者能够如数家珍、娓娓 而谈的学识领域。其他几篇有关大阪、香港、巴黎、曼谷等地的特殊风物,糅合了作者的亲历亲闻和从阅读中所得的感触体悟,也同样化专深为家常,如盐入水,把 学理思索溶解到了平易的漫谈中。

  

  《丝绸之路新史》,[美]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9月出版

  在举世瞩目“一带一路”跨国合作建设战略的当前,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成为舆论界和读书界的热门聚焦点。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芮乐伟·韩森所著的这 部《丝绸之路新史》,史料丰富,行文洗练,密布对一般读者来说充满新意的奇异发现,同时还穿插匹配了大量专业化的遗址、文物图片和数据精确的表格、地图, 在同类新书中,堪称上乘,尤其值得有心人细读。在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地图集中,“丝绸之路”被描绘成一条连通 中国与欧洲的接近于笔直的大道。对此,韩森教授在书中做了两方面的考订和澄清,一方面在史实中,存在着不止一条比“丝绸之路”这个名词古老得多的中欧之间 的商路,它们并非直线,也不叫“丝绸之路”,而是以途中的重要都市撒马尔罕或其他城市为名;另一方面,在中欧之间的这条古商道上,受制于沿线各地的政治、 军事活动的人员往来和货物贸易,远远超过了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商业贸易,反过来说,这条商路的兴衰存废,主要取决于沿途各地的政治军事行为和人民生存状 态,而非商业需求本身,因而这条商道又并非商业意义上的通道,而是自然生存意义上的交通线。全书分七章,选取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藏经 洞、于阗等七个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地点,分别讲述其在欧亚交流史、特别是近200年间发现的史料、遗址和文献信息可以证实的历史中的具体变迁细节。许多围 绕史证个案的分析解读,细致生动,有讲故事似的趣味。这部著作的汉译者,是正在哈佛大学攻读伊朗学的中国年轻学者,他在精细的译注和附录的古今地名对照表 中,对原著不少细节做了订正和补充,体现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学术对话精神。

  

  《索尔·贝娄访谈录:在我离去之前,结清我的账目》,[罗]诺曼·马内阿著,邵文实译,中信出版公司2015年7月出版

  这本装帧精致的访谈录,原著出自旅美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他被认为是罗马尼亚作家中作品在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1999年12月 22-23日,受“文字与图像:耶路撒冷文学计划”支持,马内阿在波士顿大学对索尔·贝娄做了6小时的专题访谈,从而整理成了这本书。书名中“在我离去之 前,结清我的账目”一语,来自访谈第二部分“在写作中,我的工作是做我自己”,在回应马内阿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和想象这一问题时,贝娄概括了一个判断 ——“我的工作是做我自己”,也许是觉得这话过于高调了,所以紧接着贝娄补了这一句。在全书8万字、四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侧重内省,比较抽象,有些类似巴 金先生《随想录》某些段落的风格。但在第一部分“别再像个移民那样行事”的导引下,第二部分的内省显现出了马内阿和贝娄在耶路撒冷文学计划的主题下对谈的 特殊思想底色——犹太裔作家的精神寻根之旅。第三部分“惟一的解决之道是快乐地死去”和第四部分“犹太人与其戏谑之间没有前途”,在沉重、决绝的标题下, 内容却渐趋灵动、活跃起来。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看出种族大屠杀;从肯尼迪、卡特、里根到克林顿几任美国总统和法国密特朗、以色列拉宾等政坛人物的为 人做派,看出立体的人性;从意第绪语文学、俄语文学到贝娄本人的作品,以及贝娄和马内阿共同的文坛朋友,看出文学世界内外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至此,两位 老作家臻于练达通脱的人生情怀和老而弥坚的思想信念,借着访谈录这一特别的文体,获得了恰到好处的展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