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香茶座 >> 正文
对民族语言有深刻的把握,是朱马拜先生他们这一代以母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们的共性。同时,他们的作品语言对母语的呈现又各有不同,风格迥异。而朱马拜的母语风格也是独具特色。作为一名多年翻译朱马拜先生作品的主要译者,我体会颇深。
一是感觉朱马拜先生的作品语言十分稠密,遣词造句修辞信息量大。以至在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一定量的“稀释”,才能使他的汉语系读者得 到一种较为轻松的阅读感受。而他“稠密”的母语修辞经验,来自于他的民族文化呈现和生活场景的表达。换句话说,朱马拜先生语言中隐藏着太多民族文化基因。
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在民族文化呈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一名成熟的作家对文学语言的驾驭能力和 功力,考量的无疑也是他对民族文化的应用能力。一个作家对民族语言的成熟与成功的把握,实际上是在完成一个民族文化通向另一片天空的飞翔之旅。或者说,完 成了一个最简捷的途径,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通或读懂一个民族的文化表达。
朱马拜先生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语言,完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较为成功的表达。我在翻译他的作品时,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民族文化元素的“堆砌”感。但在 翻译中,却又能感到这种“堆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在呈现。在他的语言中,这些被“堆砌”出来的元素,不仅有着文学语言的内在关 联,同时也有哈萨克生活的场景感。在这些场景里,草原文化的符号、意向、镜向,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征得到了有声有形、有血有肉的表达,洋溢着诗意和文学感。 因此在翻译他的作品时,我尽力在做到“稀释”的同时,保留他的文字的“稠密”感和“堆砌”感,以保持哈萨克语作家的独特性。
二是朱马拜语言中动物植物的文化表达。朱马拜的作品对动植物的描写独具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觉他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牧民生产生活 细节,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描述是带着他的民族文化价值判定的。一些来自于民间的朴素哲理随处可见。只要是出自他的笔端,读者就能感受塔城古牧道的荒凉 与苍劲。每一株植物的生长都张扬着生命的力量、生存的艰辛,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的展示。比如他的短篇小说《夜半鸟鸣》中那只在夜里鸣叫的鹞 鹰;短篇小说《白马》中当白马一跃跳下悬崖时,一只苍鹰的划破天空的长鸣;中篇小说《朦胧的山影》中各种动物为求得生存在苍茫旷野上发出的叫声;短篇小说 《棕牛》中那头因为一个不体面的“牛行为”,被众多的同类一起顶死,又为它的死报丧的牛儿们……给我们讲述的实际上是草原文化提供给人们的一种价值观。而 这些动物植物一定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中心的,带着塔尔巴哈泰山的气息,传达的是哈萨克牧民的价值评判。他塑造的白马、棕牛、浣熊、骆驼、猎鹰,虽然不能言 语,但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草原提供给它们的精神气质。
三是朱马拜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文化呈现。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蓝雪》中的头人、《寡妇》中的少妇和法官、《原野飞雀》中的巴赫提亚 尔头人等诸多人物形象都有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草原情结。他们的语言不仅各具特色,更把哈萨克族部落文化的特征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这些人物更具有质感。由 于草原文化背景突出了人物的塑造,独特的场景给人物的成型提供了可能,朱马拜笔下的人物完成了从虚构到真实的升华。因此,他的人物都是独具个性的,特征是 明确的、生动的、鲜活的。